教室前那片宽敞的砖石操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七八张课桌拼成了一排,上面铺着干净的粗蓝布。
桌子后面,村中德高望重的谢六爷、谢九爷,以及谢里正端坐中央,理事会成员如谢长河等人则分散在两侧帮忙维持秩序、准备辅助填写表格。
桌面上分区域摆放着笔墨纸砚、空白的登记册、按手印用的红泥,甚至还有李月兰赞助的、用空间里的便宜糖果分装的小包,准备当做给报名孩子的小礼物。
一条从“咨询”、“填表登记”、“缴纳束修”到“领取入学凭证”的简易流水线已然成型。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边刚准备停当,学堂那特制的栅栏大铁门外,就已经有性急的村民领着孩子,揣着钱袋子在排队张望了,人头攒动,议论纷纷。
曲怀舟先生看着门外越聚越多的人群,有些诧异地对谢里正说:
“谢里正,咱们前几日贴在牛马车站和村委布告栏的招生告示,不是写明辰时末(上午九点)才开始吗?如今这才辰时正(八点)……”
谢里正站起身,望了望门外翘首以盼的乡亲,又看了看准备就绪的现场,大手一挥,洪亮地笑道:
“怀舟先生,您看大伙儿这热情!咱们这也准备得差不多了,我看就别拘泥于时辰了!长河,去,把大门打开,咱们桃源学堂,现在就开始接受报名!”
“好嘞!”
谢长河应了一声,和另一个小伙子一起,推开了那扇厚重的栅栏铁门。
门一开,早已等不及的三户人家立刻领着孩子涌了进来,直奔咨询处的长桌。
一个黝黑的汉子拉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嗓门洪亮。
“俺是砖瓦厂新来的工户,叫方大牛,这是俺家小子狗蛋!听说咱们学堂不看户籍,是真的吗?俺们刚来村里,也能念?”
李五琰笑着肯定:“方大哥,千真万确!只要孩子适龄,愿意读书,咱们桃源学堂都欢迎!”
旁边一个妇人急切地问:
“那……束修贵不贵?俺家男人在木炭厂,俺在家做农活,就怕交不起……”
这次是谢文开口回答,声音清亮,条理清晰:
“这位婶子放心,束修咱们定了最低标准,一学期一两银。若是家里实在困难,可以申请困难户减免,或者让孩子在课余帮学堂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打扫卫生、整理书籍来抵偿。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想读书的孩子因为银钱问题被挡在门外!”
他顿了顿,看着周围越来越多围拢过来的家长,主动抛出了一个更吸引人的消息:
“而且,咱们学堂中午统一提供一顿午饭,孩子们不用来回奔走,可以在学堂专门安排的静室里午休。这样,爹娘在厂子里干活也能更安心,不用担心孩子饿着或者路上跑丢。”
这话一出,顿时在家长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俺在窑上一个月能挣六钱银子!俩月就是一两二钱!真……真够娃念一学期?”
“等等,小先生刚说‘一学期’是啥意思?”
谢文忙抬高声音解释:
“咱们分‘学期’念书,九月到腊月是秋学期,过了年开到六月是春学期。中间最冷最热时各放一个月假,叫‘寒暑假’,让孩子帮家里干活也成,温书也成!”
谢里正担心他们听不明白,立马跟着解释:
“就是娃娃在学堂念半年书,放个‘农忙假’让娃帮家里收麦子,再念半年书,等到天寒地冻时放‘猫冬假’!一年分两学期,拢共就念十个月书!”
谢里正话音刚落,人群又炸锅了。
“哎哟!县里随便买本《三字经》都要一两银子!咱这儿一两银子能念半年书!”
“你算算!一套极便宜的笔墨纸砚在县城卖八百文!咱束修才一两银!”
“这哪是念书?这分明是白送学问啊!”
“中午还管饭管睡觉!我家那皮猴子要能关在学堂,我天天给夫子磕头都愿意!”
“啥?中午还管饭?”
“还能在学堂睡觉?这可太好了!”
“哎呀!这可解决了大麻烦了!我和他爹都在厂子里,正愁孩子中午啃冷馍呢!”
“是啊是啊!学堂想得太周到了!”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人群中传开,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家长也彻底动了心,咨询和报名的热情更加高涨。
“先生,那俺家闺女七岁了,能收吗?”
“收!男女都收!”
“女娃娃也能正经上学堂?不是只能在家帮忙干活吗?”
“当然能!招生文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男女同塾,一视同仁!”
“我家闺女比小子还灵光哩!这下可好了!”
“不论男女……那我明儿也能带我家丫头来报名!”
“里正爷,我家老大十三了,还能来念书不?他看着弟弟妹妹能上学,眼馋得夜里偷哭...”
谢里正捋着胡子看向谢文。
谢文立刻接话:“这位大叔,咱们学堂以后还会开办夜校,就是专给白天要干活的人开的识字班!晚上点灯上课,束修也是一两银子,包教到能写家信、会算工钱!只不过,这夜校眼下是没办法开的,要等新的先生来了才能开起来。”
“一两银子扫盲?我卖三个月柴就能供我自己念夜校!”
“好好好!我这就回去告诉我家那口子,他想在家起铺子卖货,总是担心不识字收不明白银钱!”
“先生,那书籍和笔墨纸砚是在学堂里另外付银子购买吗?”
李五琰回答:“束修包含一套课文,但练字用的刀纸和笔墨纸砚你们得自行购买。”
“先生,这表格咋填?俺不认字……”
曲怀州连忙应答:“我来帮你写,你口说就行,姓名,孩子大名,年纪,家住哪,爹娘叫什么……”
“长河,束修是在这儿交吗?一两银,给你!”
谢长河负责收束修费用,听了半天快问快答,终于是等来了第一个交束修的家长,手上动作一气呵成。
“好好好,收您一两银,这是收据您拿好,在这按个手印。来,孩子,这是咱们桃源学堂的入学凭证和学堂送你的糖,九月一日辰时初,记得按时来上学!”
这时候张秀也急匆匆的领着谢万宝来到学堂报名。
知道今天学堂开始招生,她特地跟淮月楼请了一天假,说要领着谢万宝第一个来报名。
谁知道,别的人来的更早,还是失算了。
本来谢万宝的爹也要来的,但一想到这个月要是再请假,砖瓦厂那二百文的全勤奖可就没了,犹豫再三,还是没跟着一起来,只叮嘱张秀一定把事情办妥帖。
“五琰先生!小文!我领着万宝来报名啦!”
张秀人还没到桌前,爽朗的声音就先传了过来。
她拉着谢万宝,脸上是掩不住的高兴,掏出早就准备好的一两银子就往桌上放。
“这是束修,我们万宝肯定好好念!”
李五琰连忙起身,温和地说道:“万宝婶子,您先别急,束修我们收,但有些学堂的规矩和安排,得先跟您说说清楚,让您和万宝心里都有个底。”
张秀虽然性子急,但也知道这是正理,便按捺住性子:
“哎,五琰先生你说,我听着呢......”
一整天桃源学堂的现场热闹非凡,问询声、解答声、登记声、孩子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
谢文和李五琰等人忙得不可开交,额头冒汗。
只有不干活,来见证这一神圣时刻的族老谢六爷和谢九爷最是悠闲开怀,嘴角始终带着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