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当天的太阳格外慷慨,把广场的青石板晒得发烫。金珉周站在舞台侧幕时,听见观众席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有人举着旧专辑封面,有人举着写着“LUmI”的灯牌,还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正举着妈妈的手机播放《星光》。
“紧张吗?”郑艺琳拍了拍她的后背,韩服的广袖扫过手臂,带着淡淡的艾草香。她今天梳了传统发髻,发间别着支银色簪子,是当年团体出道时公司给的纪念品。
金珉周摇摇头,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麦克风线。线是新换的,握着的地方缠着层防滑胶带,像极了当年那支被两人共用过的旧麦。
舞台总监的对讲机里传来“最后五分钟”的提示音。林砚抱着琵琶从旁边走过,琴身的漆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伽倻琴老师在候场了,”他朝侧幕尽头抬了抬下巴,“她说紧张得手心出汗。”
金珉周望过去,看见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低头调试琴弦,手指在弦上轻轻跳跃,像在抚摸老友的手掌。旁边的小雅正帮她别耳返,嘴里念叨着:“您昨天录的solo太绝了,评论区都说像‘月光掉在了琴弦上’。”
观众席的喧哗忽然静了半拍。金珉周转头时,看见阿澈从控制台那边跑过来,手里举着个旧风扇——扇叶上还贴着张泛黄的LUmI贴纸,是当年练习室那台的同款。“刚从储藏室翻出来的,”他把风扇放在侧幕角,“给你们当‘声援团’。”
音乐前奏响起的瞬间,金珉周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嗡”声。是那台旧风扇被打开了,风叶转动的声音混进前奏里,像时光踮着脚跑了过来。
郑艺琳率先走上舞台。当她开口唱《星光》的第一句时,台下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举着手机照亮了全场,光点摇晃着,像把当年打歌舞台的星海搬到了祭典广场。
金珉周握着麦走到舞台中央时,看见林砚坐在舞台左侧的椅子上,正低头调整琵琶的音准。阳光穿过他的指缝落在琴弦上,弹出细碎的金芒。伽倻琴老师的身影在右侧亮起,指尖落下的瞬间,温润的弦音漫过整个广场,与琵琶声缠绕着升向天空。
唱到第二段副歌时,金珉周下意识朝郑艺琳的方向偏了偏头。就像当年那个耳麦失灵的舞台,两人的声音再次挤在同一个麦克风的拾音范围内,却比排练时任何一次都更默契。台下有人开始跟着合唱,声音里混着孩子的奶音和老人的沙哑,像无数条溪流汇入江海。
《锋芒》的间奏响起时,舞台突然暗了下来。追光灯骤然亮起,落在林砚和伽倻琴老师身上——琵琶的清脆与伽倻琴的绵长在空气里交锋,时而像刀剑相击,时而像细语呢喃。金珉周望着台下,看见那个修过麦克风的大叔正举着相机,镜头对准两位乐器演奏者,眼里闪着光。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金珉周转身望向侧幕。阿澈正把那台旧风扇举得高高的,扇叶转动的声音在寂静里格外清晰。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有人喊着LUmI的名字,有人喊着“再来一首”,还有人对着舞台中央的空气说“谢谢你们还记得”。
谢幕时,所有参与企划的人都走上了舞台。郑艺琳拉着金珉周的手,林砚站在她们身边,琵琶斜挎在肩上,琴头的雕花在夕阳下闪闪发亮。伽倻琴老师被孩子们围着,脸上的皱纹里盛着笑意。阿澈举着手机,对着全场拍了张合影,镜头里能看见青石板上的树影,能看见灯笼的红光,还能看见观众席里,有人正把润喉糖的糖纸折成小小的星星。
退场时,金珉周落在最后。她回头望了眼空荡荡的舞台,追光灯已经熄灭,只余夕阳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那台旧风扇还在侧幕角转着,风里带着广场上炒年糕的甜香,带着观众散去的脚步声,带着所有新旧交织的声响。
林砚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刚才看见台下有个老爷爷,”他忽然说,“在琵琶solo时抹眼泪了,他的拐杖上刻着‘1958’,说不定年轻时也弹过传统乐器。”
金珉周笑了笑。她想起郑艺琳说的“好东西会自己长脚”,想起自己加在宣传图上的那句“时光的糖”,忽然明白所谓回声,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旧声音遇见新耳朵,是老故事长出新尾巴,是所有被珍视的瞬间,在时光里一遍遍发芽、开花。
走出广场时,暮色已经漫了上来。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大概是清晨下过场小雨,空气里浮着泥土的腥气。郑艺琳正被老成员们围着说笑,有人提议去吃紫菜包饭,有人说要再去唱次练歌房。
金珉周拿出手机,点开“旧声新响”企划的后台。最新一条留言来自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妈妈:“我女儿说,要学伽倻琴,也要学琵琶。”
她回复了个笑脸,抬头时看见林砚正低头拨弄琵琶弦。一串轻快的音符跳出来,混着远处的笑语和灯笼的光晕,像有人在时光的琴键上,轻轻按下了下一个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