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收到试点反馈时,正在看张建军的用工记录——32户老农每月平均务工18天,人均增收1530元,没有一人反映工作累、工资低。他笑着对秘书说:“集体统筹土地,既盘活了资源,又给老农找了活干;固定补贴加务工收入,让他们养老有了底气,这才是政策该有的样子。”
半个月后,陆云亲自去李家庄调研。刚到村口,就看到几位老农在地里摘菜,有说有笑。李建国看到他,连忙迎上来,手里拿着工资条和补贴到账短信:“陆委员,您看,这是我这个月的钱,2700元,够花了!我现在不用跟儿子要钱,还能帮衬他,心里踏实!”
陆云看着老农们脸上的笑容,想起方案里“集体所有、为民所用”的初衷。他对村支书和张建军说:“要继续把政策落实好,集体多盯着承包费的使用,大户多照顾老农的身体,让更多交地老农既能拿补贴,又能务工增收,真正实现‘养老不靠子女,生活有尊严’。”
当天晚上,陆云在日记里写道:“土地归集体,就要为集体成员谋福利。每月1000元固定补贴,是给老农的‘定心丸’;优先务工增收,是给老农的‘底气钱’。只有让老农不用靠子女养老,日子过得舒心,政策才算真正落地,集体的担当才算真正体现。”
汉东省“双证惠民”试点满一周年那天,陆云收到了一份厚厚的报告——封面印着“汉东省土地流转试点成效总结”,扉页上的折线图格外醒目:一年间,试点市交回土地的农户从最初的118户,增至1.2万户;农户对政策的认可度从32%,飙升至91%。
陆云指尖划过“91%”这个数字,想起一年前刚推行政策时的场景:网络上满是“政府要收回土地”的质疑,村民大会上有人拍着桌子反对,甚至有老农堵在村委会门口,说“死也不交出祖辈种的地”。如今,这些质疑声早已被“政策好”的称赞取代。
他翻开报告里的农户案例,李家庄的李建国占了整整两页。照片里的老人穿着崭新的夹克,手里拿着工资条和粮食补贴卡,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案例里写着:李建国全年领取生活费1.2万元,在合作社务工增收2.1万元,按成本价购粮节省800元,全年总收入3.38万元,是种地时的5倍多。
“现在每月能存1000元,孙子的学费我自己包,不用跟儿子伸手。”李建国的采访录音文字附在旁边,“上个月儿子回来,想给我钱,我没要。我跟他说,你爸现在能自己养活自己,还有余钱,你顾好自己的小家就行。”
陆云想起一年前第一次见到李建国时,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外套,说起种地的难处,眼圈泛红。如今的变化,正是政策最想看到的——让老农有尊严地养老,不用再依赖子女。
报告里还写着一组关键数据:试点市60岁以上交地老农中,93%实现“养老不伸手”,其中62%能每月存下500元以上;之前因“担心养老”反对政策的农户,有87%转变态度,主动申请交地;甚至有120户原本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因为家里老人生活有了保障,选择回村加入合作社,既能照顾老人,又能在家门口挣钱。
陆云拨通了汉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的电话,想听听基层的真实声音。厅长在电话里笑着说:“现在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合作社的务工登记点和老年活动中心。每天一早,老人们就去地里干活,下午在活动中心下棋、聊天,再也没人蹲在村口唉声叹气,说养老难了。”
厅长还说,前几天去平原市调研,碰到不愿交地的赵老栓。老人主动拉着他说:“去年我还犟着留地,今年看着老伙计们又拿钱又省心,我也想交了。我那三亩地荒着也是浪费,不如交回集体,既能领补贴,还能去干活,不比自己种强?”
挂了电话,陆云翻开网络舆论汇总。一年前满屏的“反对”“质疑”,如今全是“希望推广”“盼着落地”的留言。有网友晒出老家父亲的工资条:“我爸68岁,现在每月能拿3000多,不用我寄钱了,还总说要给我孩子买玩具。感谢政策,让老人有了底气。”
还有曾激烈反对政策的博主,发了条长文道歉:“去年我以为政策是‘抢地’,没了解清楚就乱说话。今年回老家,看到叔叔伯伯们的生活变化,才知道自己错了。政策不是要收回土地,是要帮老人盘活土地,让他们过得更好。”
陆云看着这些留言,心里很是感慨。民生政策的推行,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让农户看到实效,需要耐心解开误解。如今汉东的试点,用实实在在的变化,交出了一份让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当天下午,陆云在全国农业政策推进会上,把汉东的试点成效作为典型案例分享。他拿着李建国的前后对比照片,对在场的各省负责人说:“我们搞土地政策,不是为了追求数字,是为了让像李建国这样的老农,不用再为养老发愁,不用再看子女脸色要钱。汉东的实践证明,只要守住‘自愿’‘惠民’‘有尊严’这三个核心,政策就一定能落地,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会后,不少省份的负责人围着陆云,问汉东的具体做法,想尽快在本地推广。陆云笑着说:“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但核心不变——让农户受益,让老人有尊严。大家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慢慢推进,别急着求快,要追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