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长效机制落地半月后,陆云决定启动全国巡视。出发前,他反复叮嘱随行人员:“不提前通知地方,直奔乡镇社区,看真情况、听实在话,杜绝一切形式主义。”
首站是西部山区,车子刚进乡镇,就见供销社门口围着不少人。走近一看,是村民在挑选便民净化器,货架上还贴着最新水质检测报告,红章醒目。
陆云没亮身份,站在一旁听村民聊天。一位大妈举着滤芯说:“换一个才10块,比桶装水划算多了!上周厂家还上门检修,没收一分钱。”
旁边大叔接着话:“昨天检测的同志来了,当场测了井水,说达标了!以后就算不用净化器,烧开水也没水垢了,终于能放心喝了。”
陆云这时上前打招呼,村民们认出他,瞬间围了过来。一位老奶奶拉着他的手:“陆首长,以前水有怪味,孙子都不爱喝水,现在他天天主动要水喝!”
离开供销社,陆云去了镇上的自来水厂。门口公示栏里,每周的滤芯更换记录、消毒台账,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旁边还贴着村民意见反馈表。
走进水厂,过滤设备嗡嗡运转,工作人员正盯着仪表记录数据。“现在多久查一次设备?”陆云问。负责人答:“每天三次巡查,每周全检,不敢有半点马虎。”
从水厂出来,陆云特意绕去偏远山村。山路颠簸,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村里的蓄水池新刷了水泥,旁边立着“水源保护”的牌子,几位村民正在打扫周边卫生。
“以前蓄水池里有泥沙,现在天天有人打扫,水清亮得很!”村支书递来一杯水,陆云尝了尝,清甜无异味,心里踏实了不少。
第二站,一行人前往东部平原。此前这里的工业园偷排废水,如今园区周边建起了污水处理站,水源地周围围了防护栏,还装了监控摄像头。
刚到水源地,就遇到环保检测人员在取样。“现在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水质,数据实时上传,有异常马上报警。”检测人员拿出手机,展示实时监测数据,各项指标均达标。
陆云沿着水源地步道走了一圈,没发现垃圾,也没闻到异味。路过附近村庄时,村民们正在田间劳作,看到他们,远远就挥起了手。
“陆首长,现在浇地的水都干净了,庄稼长得比以前好!”一位老农笑着说,手里的稻穗沉甸甸的,满是丰收的喜悦。
随后,陆云去了整改后的工厂。车间里,废水处理设备正在运转,处理后的水清澈透明,工作人员说:“现在废水达标才能排放,还得定期接受检测。”
第三站是南方老旧社区。刚进社区,就看到公告栏上贴着本月的水质检测报告,下面还留了水务部门的联系电话,旁边的意见箱里,塞满了居民的反馈纸条。
“以前水烧开后有一层白垢,现在没有了!”一位阿姨提着菜篮子路过,笑着说,“上次我打了反馈电话,下午就有人来检查管道,特别快!”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里,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居民讲解净水器保养知识。桌上摆着宣传册,不少老人围着咨询,工作人员耐心地一一解答。
“有些老人不会换滤芯,我们就上门帮忙,还教他们怎么看水质好坏。”工作人员说,每月都会来社区坐班,帮居民解决饮水问题。
陆云走进一户老人家里,老人正用净化器接水。“这机器简单,按一下就好,厂家还会打电话提醒换滤芯,特别贴心。”老人笑着说。
巡视的第五天,一行人来到北方城郊。此前这里的地下水超标,如今村里打了新水井,还装了小型过滤设备,每家每户都能用上干净水。
“以前要去几里外挑水,现在打开龙头就有水,太方便了!”一位大爷说,家里的孙子还画了幅画,画里是干净的水龙头,旁边写着“谢谢陆首长”。
陆云接过画,心里暖暖的。他叮嘱当地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测新水井的水质,不能让老百姓再受缺水、喝坏水的苦。”
半个月的巡视,陆云走过了山区、平原、社区、乡镇,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深夜才休息,笔记本上记满了见闻和待解决的小事。
有一次,随行人员劝他:“陆首长,您每天跑这么多地方,休息会儿吧。”陆云摇摇头:“多跑一处,就能多放心一点,老百姓的事,不能等。”
巡视途中,也发现了小问题:有的乡镇检测记录填写不规范,有的社区净水器宣传不到位。陆云当场督促整改,要求三天内反馈结果。
返回京都前,陆云又去了最后一个地方——中部农村。这里的供销社里,便民净化器摆满了货架,工作人员说:“每天都能卖几十台,有的村民还帮邻居代买。”
村里的小学里,孩子们正在用净化后的水洗手。“老师说现在的水很干净,我们都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一个小女孩仰着小脸,笑得特别灿烂。
离开时,村民们站在村口送别,手里拿着自家种的水果、蔬菜,硬往他们手里塞。“陆首长,有空再来啊!”的声音,在村口回荡了很久。
回到京都,已是深夜。陆云走进办公室,翻开巡视笔记,上面记满了村民的笑脸、工作人员的坚守,还有待完善的细节。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巡视不是终点,是守护饮水安全的新起点。唯有常抓不懈,才能让老百姓永远喝上放心水。”
随后,陆云拨通了环保部、水务部负责人的电话,叮嘱他们针对巡视中发现的小问题,尽快完善监管机制,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
挂了电话,窗外的天渐渐亮了。陆云看着东方的晨曦,心里充满了力量——民生工作没有捷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不负百姓的信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