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收到沈青云那份沉甸甸的密报后,内部的震动可想而知。一个地级市的市委副书记,不仅涉嫌充当利益集团保护伞,更可能牵扯到三十年前其父违规操作土地性质的历史旧案,并企图毁灭证据,性质极其严重。省纪委常委会迅速做出决定:成立专案组,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副书记亲自挂帅,赴绵水进行秘密初核。
省纪委专案组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化整为零,以不同的名义和身份,悄然进入绵水。有的扮作省政策研究室的调研员,与绵水不同层面的干部“闲聊”;有的则直接接触关键证人,如那位在档案室被抓现行的“内鬼”,以及被严密控制起来的赵辉。
与市一级办案不同,省纪委的工作人员更加沉稳、老练,问话看似随意,却往往直指核心,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看透人心的洞察力。那位“内鬼”在省纪委同志面前,心理防线迅速崩溃,交代了指使他的人是张涛的一位远房表亲,在市委小车班工作,并提供了接收指令和酬金的细节。
而赵辉,在得知省纪委直接介入后,最后一丝侥幸心理也彻底破灭。他知道,自己这点事在省纪委眼里根本不算什么,自己如果再不争取主动,很可能成为被抛弃得最彻底的棋子。在强大的心理攻势和政策感召下,他终于松口,开始断断续续地交代钱卫东如何向他传递张涛的“指示”,如何在土地评估、开发商选择等环节进行干预和利益输送。
压力如同无形的水银,无孔不入地渗透进绵水市委市政府的每一个角落。张涛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找他汇报工作的人少了,以前围绕在他身边的几个亲信,要么称病,要么外出学习,要么见到他时眼神躲闪。他感觉自己像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能听到笼外猎手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却看不到人在哪里。
绝望往往能催生出最疯狂的反扑。张涛意识到,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动用了自己经营多年、最核心也最隐秘的一条关系,直接联系上了省里一位已退下来、但余威尚存的老领导,希望能凭借过去的“香火情”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请对方出面“打个招呼”,将事情压下去或至少限制在绵水层面。
电话里,他声泪俱下,诉说自己为绵水发展立下的“汗马功劳”,指责沈青云“排除异己”、“搞乱绵水”,试图将自己包装成政治斗争的受害者。然而,那位老领导在官场沉浮一生,何等精明,早已嗅到此事的不同寻常,只是含糊地安慰了几句,表示“相信组织会公正处理”,便委婉地挂断了电话。听着电话里的忙音,张涛瘫坐在椅子上,浑身冰凉,他知道,这条路也断了。
第二,他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他让妻子立刻收拾细软,准备通过非正常渠道前往境外。他深知自己问题的严重性,一旦被查实,绝无幸理。他必须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当省纪委专案组基本掌握了张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初步证据,并确认其有出逃迹象后,决定立即收网。
这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市委正准备召开常委会。张涛强作镇定地走进会议室,他看到沈青云已经坐在那里,神色平静地与旁边的李伟低声交谈着,甚至没有看他一眼。这种无视,比任何敌视的目光都让他感到心惊肉跳。
会议刚开始不久,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在市委书记高振远惊愕的目光中,省纪委副书记带着几名工作人员走了进来,会场瞬间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省纪委副书记没有多余的寒暄,目光直接锁定在脸色惨白、试图站起身的张涛身上,声音沉稳而有力:“张涛同志,根据省委决定,省纪委对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立案审查调查。请你跟我们走一趟,配合组织审查。”
“我……我有什么问题?这是诬陷!是沈青云他……”张涛激动地想要辩解,声音嘶哑,带着最后的疯狂。
“你的问题,组织会查清楚。现在,请遵守纪律,配合调查。”省纪委副书记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身后的两名工作人员已经上前。
张涛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或震惊、或冷漠、或躲闪的脸,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他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颓然低下头,被工作人员一左一右带离了会议室。那背影,充满了绝望和凄凉。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高振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化为一声复杂的叹息。所有人都明白,绵水的天,彻底变了。
张涛被省纪委带走(俗称“双规”)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正式宣告了绵水一个时代的结束。与之牵连的钱卫东等人也迅速被控制。笼罩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上最大的阴云被驱散。
沈青云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立刻投入到繁重的善后和重建工作中。
他亲自前往棚户区,召集居民代表,正式宣布:“阻碍棚改的腐败分子已经被清除!市委市政府将立即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成立居民监督小组,全程参与,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市委常委会上,他推动调整了棚改领导小组,自己亲自担任组长,李伟担任常务副组长,吸纳了真正懂业务、有担当的干部加入。规划、国土、城投等部门也进行了必要的人事调整,清除了张涛的余毒。
创明科技项目的谈判也得以加速推进,对方在看到绵水市委市政府肃清腐败、优化环境的决心后,信心大增,很快签订了正式的投资协议。绵钢在新任总经理(从省国资委引进的专家型干部)的主持下,重组方案也开始步入正轨。
一天晚上,沈青云独自在办公室,复盘着这惊心动魄的几个月。他从林峰带来的一往无前的锐气,在绵水这潭深水中经受了考验,增添了更多的沉稳、策略和耐心。他学会了在更复杂的权力格局中寻找盟友(如李伟),学会了运用多种手段(经济、法律、政治、舆论)组合出击,更学会了从历史的纵深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感悟:
“12. 根基与锋芒:锐气是开路的刀,但深厚的政治根基(如可靠的同盟、上下通达的信息渠道)才是持久的力。二者缺一不可。
13. 历史的维度:很多现实问题,根子在历史。解决当下,有时需要回溯源头,方能彻底根治。
14. 借力与自立:在关键时刻,要善于借上级之力打破僵局,但最终立足,还是要靠自身的干净、担当和能力。”
他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绵水的夜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澈、明朗。他知道,扳倒张涛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绵水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漫长,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坚信,只要秉持初心,坚守原则,运用智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这一次在绵水的淬炼,让他真正具备了在更高层面、更广阔舞台上履职尽责的底气和能力。他的仕途青云路,在经历了一番风雨洗礼后,根基变得更加扎实,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而他的故事,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