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慷慨地洒在大名府略显干涸的土地上。然而,与往年此时农夫们只能望天兴叹、或是被胥吏驱赶着进行效率低下徭役的景象不同,今年的旷野之中,是一幅前所未有、生机勃勃的宏大画卷。
数以十万计的民工,如同迁徙的工蚁,分布在各条规划好的河道、沟渠、陂塘工地上。他们以“营”、“队”、“哨”为编制,在手持红旗、胸佩数据标识的“工头”(由数据组骨干、新军退役老兵或表现优异的民工提拔)指挥下,进行着高效而有序的劳动。巨大的龙骨水车被重新架设起来,将河水提上高坡;深深的沟渠在铁锹和箩筐的协作下,不断向远方延伸;破损的堤坝被加固,新的蓄水池正在挖掘……
这便是陈远推动的、规模空前的“以工代赈”水利大会战。其动员人数之众、组织程度之高、工程规划之科学,在大名府历史上堪称空前。
陈远在魏藻德、赵顺以及一众工房吏员的陪同下,行走在一条刚刚疏通完毕、清波荡漾的主干渠堤岸上。看着脚下奔流的河水,以及远处依旧热火朝天的工地,魏藻德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他治理地方多年,深知“兴大役”之难,往往怨声载道,效率低下,甚至激起民变。可眼前这番景象,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民工们虽然满身泥泞,汗流浃背,但脸上大多没有被迫劳役的麻木与怨恨,反而带着一种为生计奔波的踏实感,以及看到工程成效初显后的希望。因为在这里劳作,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按完成的土方量,每天领取十几文到几十文不等的工钱!这对于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而言,是天大的诱惑。
“陈大人,”魏藻德忍不住再次感叹,语气中带着由衷的钦佩,“‘以工代赈’之策,真乃化腐朽为神奇!下官以往也曾征发民夫修渠,往往事倍功半,民怨沸腾。如今见此情景,方知何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谬误!大人使民以利,导民以序,民自踊跃争先,真乃王道也!”
陈远微微摇头,目光依旧巡视着工地细节,淡然道:“魏大人,你只看到了水面上的涟漪,未曾看到水下的潜流。‘以工代赈’,其意深远,非止于修渠筑坝,安抚流民。”
他停下脚步,指着正在堤岸上喊着号子、合力夯实地基的一队民工:“你看他们,现在是在为水利出力。但通过这统一的编制、明确的号令、定时的作息、按劳的酬赏,我们实际上是在训练一支庞大的、有组织的准军事化力量。”
魏藻德瞳孔骤缩,瞬间明白了陈远的深意,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
“数据组,”陈远看向身旁的赵顺,“通过这些工程,我们掌握了多少青壮劳力的确切数据?他们的籍贯、年龄、体力、甚至服从性和协作能力,都有记录了吧?”
赵顺立刻翻开随身携带的登记册,流利地汇报:“回大人,截至目前,参与大会战的在册民工总计八万七千三百余人。其中,十六至四十岁青壮男丁五万一千余人。已建立初步档案者约四万人。按照您制定的《民工表现评估细则》,评定为‘优等’(服从性强、体力好、有一定组织能力)者,已有三千余人,名单均已单独列出。”
陈远满意地点点头:“这三千‘优等’,就是未来新军扩编、基层吏员,乃至各村镇民兵骨干的优先选拔对象。一旦有警,只需稍加武装和战术训练,他们就能迅速转化为一支可观的后备力量。”
魏藻德听得心惊肉跳,他终于彻底看清,陈远这哪里是在兴修水利,分明是在编织一张覆盖全府的军事动员网,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乱,做着最扎实、最隐蔽的人力与组织准备!这份心机,这份远见,让他感到恐惧。
“此外,”陈远继续前行,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如此大规模的物资调配、人员流动、资金往来,本身就是对我们这套数据化管理体系最好的压力测试。哪里效率低下,哪里存在漏洞,哪里有人试图中饱私囊,在这面‘照妖镜’下,都无所遁形。”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一名数据组员匆匆跑来,向赵顺低声汇报了几句。赵顺眉头微皱,转身对陈远道:“大人,南和县段上报的石料消耗量与实际工程进度不符,差额约一成。已初步查明,是当地一名工头与石料商勾结,虚报数量,克扣工钱。”
“按《工程管理奖惩条例》,涉事工头立刻革职,送交县衙法办,贪墨款项追回,并罚没家产一半。石料商列入‘国资商行’合作黑名单,永不录用。将此事通报全府各工地,以儆效尤。”陈远毫不犹豫地下令,语气中没有丝毫波澜。
“是!”赵顺领命,立刻派人去执行。
魏藻德在一旁看得冷汗涔涔,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而高效的问责机制,比传统的官官相护、模糊处理,要可怕得多。
离开水利工地,陈远又视察了位于城郊、由“国资商行”直接管理的“示范农庄”。这里不仅是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技术的基地,更是陈远布局未来的又一枚关键棋子。
农庄里,来自上官县、对陈远忠心耿耿的老农,在数据组员的协助下,正精心照料着几片看似不起眼的作物。那是陈远耗费重金、通过南方海商和特殊渠道,好不容易才弄到的土豆和红薯种块。
“大人,您说的这‘土豆’、‘红薯’,果然神奇!”老农激动地指着已经破土而出、长势喜人的嫩苗,“不挑地,耐旱,听说亩产惊人!若是真能成功,咱们大名府,以后就再不怕饥荒了!”
陈远蹲下身,仔细查看作物的长势,叮嘱道:“好生照料,详细记录生长过程中的一切数据——何时播种、何时灌溉、施肥种类与数量、病虫害情况、最终产量……这些数据,比黄金还珍贵!一旦试种成功,明年就要在全府范围内,选择合适地块,大力推广!”
他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力量。而能养活更多人口的土地,就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这两种高产作物的引入,其战略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一支军队。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陈远站在田埂上,回望着那片被重新梳理过的山河。纵横的水渠如同血脉,滋养着土地;忙碌的民工如同细胞,焕发着活力;隐秘的农庄则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他投入巨资,大兴土木,其目的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民生工程”。他是在争分夺秒地夯实战争潜力,是在构筑一道无形的、却比任何城墙都更加坚固的壁垒——人心的壁垒,组织的壁垒,数据的壁垒。
他清楚地知道,那道来自北方的、裹挟着血腥与死亡的寒流,正在加速南下。他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将大名府这片沃土,打造成一个能够抵御风暴的坚实堡垒。
(第2卷第7章重写完毕。深入挖掘了“以工代赈”和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详细展现了其如何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完成数据收集、人力动员、组织建设和战争潜力储备,情节更加厚重,立意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