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紫荆关前如同地狱般的景象和内部巨大的维稳压力,陈远知道,仅仅依靠施粥救济和强力弹压,是饮鸩止渴,无法持久,甚至可能真的引发暴乱。必须给这些绝望的流民,尤其是数量庞大的青壮年,找到一条出路,让他们看到希望,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并将他们转化为建设的力量。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数据司和之前绘制的北直隶水利、道路建设规划图。一个大胆的,堪称逆天改命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型——以最大的规模,推行“以工代赈”!
“不能再让他们白白消耗粮食!必须让他们动起来,用自己的劳力,为自己,也为这片土地,创造价值!”陈远在紧急会议上,斩钉截铁地对所有核心官员说道。
他指着地图,下达了可能是他穿越以来,最为宏大也最为冒险的一道政令:
“命令!所有登记在册的流民青壮,即刻起,停止无谓的等待!以保甲为单位进行编组,由新军士兵和数据司吏员共同管理,分批开赴预设工地!”
“第一工程,疏浚卫河、永定河下游河道! 目标是拓宽河道,加固堤岸,抵御明年可能出现的春汛,同时改善航运条件!预计投入青壮五万人!”
“第二工程,修建从大名府通往紫荆关、以及连接各主要州县的标准化官道! 要求路基坚实,路面平整,设置排水沟,提升物资运输和军队调动效率!预计投入青壮三万人!”
“第三工程,在边境沿线,择险要处,增筑、加固烽燧、哨卡及小型屯堡! 既加强防御,也可作为流民临时安置点,预计投入青壮两万人!”
“所有参与工程的青壮,每日按工作量,发放足额‘工分券’,此券可在大名府境内任何官营粮店、盐店,兑换粮食、食盐等基本生活物资,也可累积兑换布匹、铁器等!表现优异者,可获得‘民信票’奖励,甚至获得未来定居、分田的优先权!”
这个计划一出,举座皆惊。动用近十万刚刚经历颠沛流离、情绪极不稳定的流民青壮,去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其管理难度和风险,超乎想象!
“大人,此举……是否太过冒险?若管理不善,发生营啸或大规模逃亡,后果不堪设想!”赵顺忧心忡忡。
“是啊,远兄,这些人中鱼龙混杂,万一被奸细煽动……”李定国也面露难色。
“风险我知道!但不做,就是坐以待毙!”陈远目光坚定,“我们有数据司的精细管理,有新军的强力保障,有‘夜不收’的暗中监控,更有能让所有人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的希望!我相信,只要组织得当,公平公正,就能创造出奇迹!”
他看向沈炼:“沈炼,你的人要像篦子一样,筛遍每一个工程队,确保头目可靠,及时清除害群之马!”
他看向李定国:“定国,你的兵不仅要维持秩序,更要身先士卒,与民夫同甘共苦!要让流民看到,我们和他们是在一起的!”
他看向赵顺:“赵顺,数据司必须确保‘工分券’的信用和物资供应,绝不能让流民流了汗还挨饿!”
带着巨大的压力和一丝悲壮的决心,这项史无前例的“以工代赈”计划,开始强制推行。
起初,流民们充满了疑虑和抗拒。但在新军士兵半强制半劝导的驱赶下,在第一批实实在在拿到“工分券”并换到粮食的人示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进来。
广阔的工地上,很快出现了令人震撼的景象:成千上万的青壮,在数据司吏员和新军军官的指挥下,如同蚂蚁搬家般,挥舞着锄头、铁锹,挑着担子,喊着低沉的号子,开始疏浚河道,夯筑路基,修建堡寨。
尽管条件艰苦,劳动繁重,但秩序却在逐渐建立。数据司建立了严格的考勤和工程量核算制度,确保多劳多得。新军士兵不仅维持秩序,也确实与民夫一起劳作,甚至帮助体弱者。官营的流动粮店和医疗点跟随工地前进,保障基本生存需求。
更重要的是,流民们发现,通过自己的劳动,他们不仅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手中积攒的“工分券”和偶尔获得的“民信票”,更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微弱的希望。
工地上的气氛,从最初的死寂和绝望,慢慢开始有了些许生机。甚至开始出现劳动竞赛,一些心灵手巧者改进工具的方法也得到了推广和奖励。
后金奸细试图煽动破坏,但在严密的组织和大多数流民渴望稳定、不愿再失去这来之不易活路的心态下,他们的阴谋大多未能得逞,反而被迅速揪出,下场凄惨。
一个月,两个月……寒冬降临,工程却未曾停止。皑皑白雪覆盖的工地上,数十万人如同沉默的巨兽,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点点地改变着大地的面貌。
深阔的河道被清理出来,坚实的官道向前延伸,新的烽燧矗立在边境线上……
一个由绝望和汗水铸就的奇迹,正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悄然诞生。陈远用他超越时代的魄力和组织能力,硬生生地将皇太极送来的“灾难”,转化为了夯实自身根基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