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的夏日,闷热难当。巡抚行辕的书房内,冰盆里散发的丝丝凉意,也驱不散那凝重的气氛。陈远面前的书案上,摆放着两份即将发出的文书。一份是给都察院的、厚达数十页的答辩回文及附件;另一份,则是直接呈送司礼监、直达天听的密奏。
赵顺带领数据司骨干,连续奋战数个昼夜,将回文所需的数据、图表整理得清晰无比。每一批被新军截获的走私物资,都有时间、地点、数量、涉事商队的详细记录;边境市场的每一次价格异常波动,都对应着后金境内相关物资的紧缺状况;甚至,他们还整理出了近五年来,晋商八大家主要人物的资产变化曲线,其财富膨胀的速度,与边贸走私的规模呈现出惊人的正相关。
\"大人,所有数据均已核对无误。\"赵顺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信心,\"铁证如山,看他们还如何狡辩!\"
陈远仔细审阅着回文,确保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每一条推论都严谨。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答辩,更是一次反击。
与此同时,沈炼的夜不收也送来了关键情报。他们成功策反了晋商八大家中,一个因分赃不均而心怀怨怼的二掌柜。此人提供了数本暗账,清晰记录了范永斗等人向朝中几位御史、给事中行贿的时间、金额和经手人!
\"名单上的人,与此次上蹿下跳弹劾大人的,高度吻合。\"沈炼的声音依旧冰冷,却带着一丝肃杀。
\"很好。\"陈远眼中寒光一闪,\"将这些证据,单独封存,附于密奏之后。\"
就在陈远的回文和密奏即将发出之际,京城,紫禁城。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章,眉头紧锁。其中大部分都在攻击陈远\"擅权\"、\"扰民\"、\"启衅\",要求将其革职查办。但也有一些奏章,或明或暗地为陈远辩护,称赞其勇于任事,整顿边贸乃为国除弊。
\"王承恩,你怎么看?\"皇帝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问道。
老太监躬身道:\"皇爷,老奴以为,边贸之事,关乎国本。陈御史行事或许急切了些,但其心可鉴。倒是这些弹章,来得如此集中,恐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崇祯已然明白。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最厌恶的就是结党营私,欺瞒君上。
\"传旨,\"崇祯沉吟片刻,下令道,\"令陈远将边贸事宜,详细具奏。另,着东厂暗中查访,朕要知道,那些晋商,到底与朝中哪些人往来密切!\"
皇帝的旨意和陈远的回文,几乎在同时抵达对方手中。
陈远的回文,以数据为骨架,以事实为血肉,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那详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以及附上的部分走私物资清单和晋商资产变化图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那份密奏和附带的行贿证据,更是如同匕首,直刺对手的心脏。
朝堂之上,风向悄然转变。几位之前跳得最欢的御史,突然称病不朝。都察院对陈远的质询,也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
晋商八大家更是损失惨重。皇帝在震怒之下,下旨严查晋商走私资敌一案。虽未立刻将八大家连根拔起(牵涉太广),但范永斗等主要头目被迫吐出大量赃银以求自保,其在张家口等地的贸易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和监视,元气大伤。
而后金方面,尽管皇太极采取了应对措施,但经济上受到的创伤已难以弥补。伪银的流通虽被遏制,但造成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余波未平;物资短缺的状况并未因开辟新渠道而完全缓解,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陈远的这套\"经济战\"打法,给后金高层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让他们意识到,大明并非只有城墙可守。
大名府内,危机暂时解除。
\"远兄,这一仗,我们赢了!\"李定国畅快大笑,多日来的憋闷一扫而空。
陈远却摇了摇头,脸上并无太多喜色:\"赢?只能说是暂时站稳了脚跟。晋商根基深厚,不会就此罢休。皇太极雄才大略,必会吸取教训,另谋他策。而朝中那些视我们为眼中钉的人,也只是暂时蛰伏。\"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经济之战,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是开了个头,往后的路,还长得很。\"
但无论如何,这首次超越传统军事领域的交锋,证明了另一种可能。一条无形的新战线,已然在陈远的谋划下,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没有硝烟,却同样关乎国运;它不靠刀剑,却同样能伤敌于无形。
这场货币战争的初章,以陈远的险胜告终,但也预示着,未来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