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澈和村民们接下超市每月一万斤蔬菜的长期订单后,村里一片忙碌。大伙忙着开垦新土地、搭建大棚,阿澈则一心扑在种植计划和管理上。每天天不亮,他就去大棚检查蔬菜生长情况,晚上还在研究种植技术,记录问题和解决办法。
这天,阿澈正在新搭建的大棚里忙活,张技术员来了。张技术员看着新种的速生菜,长势良好,苗子绿油油的,点头夸赞:“阿澈,你们干得不错,这菜种得有模有样。不过,想稳定供应这么多蔬菜,光靠这些可不够。”
阿澈赶忙请教:“张叔,您说得对,我们也正发愁呢。您有啥好建议?”
张技术员说:“首先,得扩大种植规模,多开辟些土地种蔬菜。另外,得引进些更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像滴灌、无土栽培这些技术,都可以试试。”
阿澈听了,眼睛一亮:“滴灌我知道,能节约用水,还能精准施肥。无土栽培是咋回事?”
张技术员解释:“无土栽培就是不用土壤,用营养液代替,蔬菜能长得更快,病虫害也少。就是前期投入大,得买设备、配营养液,但从长远看,划算。”
阿澈把张技术员的建议记下来,和赵勇还有几个组长商量。老栓叔担心:“引进新技术、扩大规模,得花不少钱吧?咱哪来这么多钱?”
大柱却很积极:“怕啥!这是好事,只要能赚钱,借钱也得干。以后订单越来越多,靠现在这点规模可不行。”
阿澈权衡后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钱的事,我去想想办法。技术方面,张技术员答应帮我们,还会请专家来指导。咱们先试试无土栽培,成功了再推广。”
说干就干,阿澈跑了好几家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工作人员到村里考察后,同意贷款。有了资金,阿澈买了无土栽培设备,还请张技术员联系专家来指导安装和使用。
安装设备时,问题来了。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高,村里的井水杂质多,得净化处理。阿澈又联系水处理公司,安装了一套净化设备。
设备安装好,开始试种。阿澈和几个年轻人跟着专家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从配营养液到控制温湿度,每一步都认真学。
可没过几天,新种的蔬菜叶子发黄,长势不好。阿澈急坏了,赶紧叫专家来看。专家检查后说:“营养液配方有问题,微量元素比例不对,得调整。”
阿澈和大伙按照专家的建议调整配方,每天仔细观察蔬菜生长情况。过了一周,蔬菜慢慢恢复生机,叶子变绿,开始茁壮成长。
这边无土栽培刚稳定,另一边新开辟的土地又出问题了。开垦土地时,发现地下有不少石头和树根,影响翻土和播种。村民们抱怨:“这地咋这么难弄,照这速度,啥时候能种上菜?”
阿澈安慰大家:“别着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找些工具,把石头和树根清理掉。”他带着几个年轻人,用锄头、铁锹挖石头、砍树根,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停歇。
经过几天努力,终于把土地清理干净,种上了蔬菜。看着新种的蔬菜发芽,阿澈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可还没等阿澈松口气,超市采购经理打来电话,说市场对有机蔬菜需求增加,希望阿澈他们能提供有机认证的蔬菜,价格可以提高20%。
阿澈知道,获得有机认证不容易,要满足很多条件,从种植环境到肥料使用都有严格要求。但这是个好机会,能提高收入,还能提升品牌知名度。
他把想法告诉村民,大伙都很支持。于是,阿澈开始准备申请有机认证的材料,联系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派人来检查,提出不少问题,比如土壤检测不合格,农药残留超标。
阿澈和村民们按照要求整改,更换肥料,用生物防治代替农药,还定期检测土壤和蔬菜。经过几个月努力,终于通过有机认证。
拿到有机认证证书那天,阿澈和村民们都很激动。王大娘说:“这下好了,咱的菜更值钱了,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有了有机认证,村里的蔬菜销量大增。除了超市,还吸引不少餐厅和个人客户。阿澈又和赵勇商量,成立了蔬菜配送公司,直接把蔬菜送到客户手中。
配送公司刚成立,就遇到物流难题。村里位置偏,物流成本高,而且蔬菜保鲜期短,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阿澈四处打听,联系了几家物流公司,价格都很高。
赵勇说:“要不咱自己买辆车,雇个司机配送?”阿澈觉得有道理,但买车和雇人也得不少钱,还得考虑车辆维护和保险。
正发愁时,阿澈在镇上遇到一个做物流的老乡。老乡听说他的难处,说:“我有个办法,我们公司有一些闲置车辆和司机,你可以和我们合作,按趟计费,这样能降低成本。”
阿澈大喜,和老乡签订合作协议。有了物流支持,蔬菜配送顺利多了,客户满意度也提高不少。
随着业务发展,村里的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阿澈在村里贴出招聘启事,吸引不少年轻人回来工作。
大柱的表弟小李大学学的是农业专业,看到招聘启事,也回来应聘。小李对阿澈说:“表哥,我一直想回来为家乡做点事,现在机会来了。我学了很多农业新技术,咱们可以一起把村里的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阿澈很高兴,安排小李负责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小李不负众望,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营养液配方,蔬菜产量又提高不少。
村里的蔬菜产业红红火火,引来了不少参观学习的人。周边村子的干部和村民来取经,阿澈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有个邻村的村长问:“阿澈,你们发展这么快,有啥秘诀?”阿澈笑着说:“哪有啥秘诀,就是大伙齐心协力,遇到问题不退缩,想办法解决。再就是不断学习新技术,适应市场需求。”
这天,阿澈站在新搭建的大棚前,看着满园绿油油的蔬菜,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现在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这一路不容易。但他知道,只要大伙继续努力,村里的蔬菜产业会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裕。
他对身边的赵勇说:“咱不能满足现状,还得继续发展。下一步,我想建个蔬菜加工厂,把蔬菜加工成蔬菜干、泡菜,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赵勇点头赞同:“行,只要你有想法,我都支持。大伙肯定也愿意干。”
阿澈望着远方,眼中充满希望。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子会变成真正的蔬菜之乡,带领村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