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海共同体”舰队在经历了“地质平衡器”事件的尴尬后,明显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主动提供技术演示,而是转为更低调的“观察与研究”模式。凯洛斯代表依旧保持着表面上的礼貌,但交流中的热情显着降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谨慎、更专业的姿态。他们向“晨晖”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关于本地能量环境基础数据的请求清单,清单内容专业且合理,挑不出毛病,但明显带着试探和评估的意图。
秦雪批准了部分非敏感数据的共享,作为对等交流的体现,但将核心的“心光”波动特征、“星尘之子”相关数据以及“回响网络”的细节列为最高机密,严密封锁。双方进入了一种微妙的战略僵持阶段,如同两个下棋的高手,都在谨慎地落子,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与此同时,“晨晖”的工程团队全力投入到那颗被修复的星球(后被命名为“愈合之星”)的灾后重建中。在利用“织网者”号和“心光”能量稳定地壳的过程中,勘探队有了一个意外发现。
在星球最深、最稳定的地幔层,他们探测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巨大晶体结构。这个结构并非自然矿物,其能量签名与“心光”高度同源,但又带着一种更加古老、更加沉静的气息。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晶体结构似乎在主动吸收并转化星球内部因之前动荡而产生的残余混乱能量,将其转化为温和的、促进地质稳定的波动。
“这……这像是星球自身的‘免疫系统’!或者说,是一个内置的‘稳定锚’!”地质学家兴奋地报告,“难道‘心光’规则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行星的地质层面?”
艾莉西亚立刻联想到了“初始回响”。这个深埋地底的古老晶体,会不会是“回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心光”力量在漫长岁月中,与星球本身融合的产物?
她立刻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勘探小队,乘坐特制的深地钻探船,前往地幔层进行近距离考察。钻探过程极其艰难,需要克服高温高压,但凭借着“星石之影”数据库中的先进材料科技,他们最终成功抵达了目标深度。
传回的画面震撼了所有人。
那是一个巨大的、如同地下太阳般的七彩水晶簇,静静地悬浮在地幔的空腔中,散发着柔和而永恒的光芒。水晶的表面流淌着复杂的能量纹路,与“回响网络”的共鸣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水晶簇的核心,勘探队的传感器检测到了一股微弱但清晰的意识波动——并非智慧生命的思维,更像是一颗星球缓慢、古老的“梦境”。
“这是‘星球之魂’……或者说,是‘心光’在这颗星球上的‘化身’!”艾莉西亚激动不已。这个发现证实了“心光”力量并非仅仅作用于表面,而是已经与这片星域的物质基础深度融合,形成了天然的防御机制。
他们尝试与这“星球之魂”进行沟通,但得到的回应只有一些关于地质变迁、生命演化的模糊意象碎片,无法进行有效对话。显然,它的意识层级与智慧生命截然不同。
尽管如此,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表明“心光遗泽”的防御体系比想象中更深厚,不仅仅依赖于人造的“回响网络”。每一颗被“心光”浸染的星球,都可能拥有这样的内在稳定性。
勘探队小心翼翼地在不打扰“星球之魂”的前提下,采集了一些边缘水晶的样本带回研究。分析发现,这些水晶蕴含着高度纯净的“心光”能量,可以作为高效的能量源,甚至可能用于强化“回响网络”的节点。
就在“晨晖”为这一发现欢欣鼓舞时,“镜面”计划捕捉到了“星海共同体”的新动向。
似乎是通过分析共享的基础数据,结合他们自己的观测,凯洛斯的舰队悄悄调整了部署。一艘小型、隐身性能极高的侦察舰脱离了母舰队,试图借着星云带的掩护,悄无声息地靠近“愈合之星”,显然是对那里异常的地质稳定性和能量读数产生了浓厚兴趣。
秦雪冷笑一声,早有准备。她并未直接拦截,而是下令启动预设的“迷雾”程序。
当那艘隐形侦察舰靠近“愈合之星”一定范围时,星球轨道上预先布置的、伪装成陨石的干扰器被激活,释放出强大的、模拟自然星云扰动的能量场,同时“织网者”号远程向该区域发射了经过调制的、杂乱的引力波。
瞬间,那艘侦察舰的传感器屏幕上一片雪花,导航系统失灵,如同陷入了真正的星际迷雾。它狼狈地在原地打转,最终不得不放弃任务,悻悻返回母舰。
这次无声的交锋,再次向“星海共同体”传递了明确信息:这片星域并非不设防,任何未经允许的窥探都会付出代价。
凯洛斯没有对这次事件发表任何评论,但“晨晖”方面监测到,其母舰内部的非正常能量脉冲活动变得更加频繁了。
僵局在持续,暗中的较量步步升级。“晨晖”依靠对本土规则的深入了解和“心光”的庇护,暂时顶住了外部的压力。但他们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那个遥远的“虚空低语”绝不会善罢甘休,而身边这个“友善的阴影”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
寻找真正能主导力量的“初始回响”,依然是打破僵局、赢得未来的关键。地底的发现是希望的一步,但还不是答案。
(第19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