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哨站从未如此忙碌,却又秩序井然。失去了“方舟核心”的绝对力量加持,团队反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艾斯特拉几乎住在了她的新工坊——由“星辰工匠”号残骸和数个拼接的仓储模块组成。她放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改装,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雷鹰”三号的深度改造上。维度折叠引擎原型机被小心安装,虽然每次测试都让人提心吊胆,但跳跃的稳定性和距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她还利用从“新芽”获得的新材料,为舰体覆盖了一层能有效吸收和偏转多种能量攻击的复合装甲。她的眼神专注而炽热,但少了以往的浮躁,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陈筱雨坐镇指挥中心,成为了新的信息枢纽。她整合了从“诺亚”、“基石”以及布置在静默区边缘的监测浮标传来的所有数据,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威胁评估模型。“毁灭者”的能量信号如同不详的幽灵,依旧在模型边缘徘徊、搜索,它们的行动模式变得更加狡猾和分散,似乎在实施某种拉网式排查。压力与日俱增。
秦雪则成为了实战训练的总教官。她不仅操练原有的队员,还将途中救助的幸存者中具备战斗潜力的人员编入预备队,利用基地设施和模拟程序,进行高强度的对抗训练,重点是应对“毁灭者”的侵蚀性能量和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技巧。“诺亚”的武器系统也完成了新一轮的校准和升级。
医疗区内,林洛的恢复缓慢却坚定。在苏婉清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如何像初学者一样小心翼翼地调动自身的精神力,如同溪流般涓涓细流地滋养修复着“方舟核心”的裂纹,而不是以往那般江河奔涌。这个过程痛苦而枯燥,却让他对力量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李静雅和“芽”则成了他的“理疗师”,她们温和的生命能量能有效缓解他的痛苦。“芽”在李静雅的耐心引导下,语言能力逐渐恢复,能断断续续地描述出更多关于“守望者”的记忆碎片,甚至包括一些关于“虚空深渊”外围环境的信息——那是一个连光线都会被扭曲、物理法则极其不稳定的空域。
这一天,陈筱雨的模型发出了高频警报。
“检测到异常空间波动!在S-7扇区,靠近静默区边界!不是毁灭者的信号……更像是……一次短途、极不稳定的维度跳跃产生的涟漪?”她快速分析着数据,眉头紧锁,“波动源非常微弱,正在快速消散。”
“能追踪来源吗?”林洛的声音通过通讯传来,依旧有些虚弱,但异常清晰。
“很难……波动太杂乱了。但计算出的跳跃起始点……指向一片没有任何已知星体的空白区域。”陈筱雨敲击着键盘,试图从噪音中提取更多信息。
“空白区域?”艾斯特拉的声音插了进来,带着一丝兴奋,“等等!把我爷爷笔记里的星图碎片叠加上去!”
星图叠加完成。在那片空白区域的边缘,一个极其黯淡的、几乎被忽略的古老符号显现出来——那是一个褪色的“前哨”标记。
“是‘深渊前哨’!”艾斯特拉惊呼,“记载中提到过!那是‘守望者’设立在‘虚空深渊’外围的最后一道观测和预警站点!它应该早就废弃了才对!”
一次来自废弃前哨的不稳定维度跳跃?
是幸存的“守望者”? 是某种自动化系统在漫长岁月后偶然重启? 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找到了并利用了前哨的设施?
“雷鹰三号改造进度如何?”林洛问道。
“引擎测试已完成90%,装甲和武器系统就位!可以执行侦察任务!”艾斯特拉立刻回答。
“秦雪,立刻组织一支精干侦察小队,由你带队,乘坐雷鹰三号,前往S-7扇区进行勘察。艾斯特拉随行提供技术支持。目标:确认波动来源,调查前哨状态,尽可能收集信息,但严禁与任何未知势力交火,如有危险,立即撤离。”
“明白!”秦雪和艾斯特拉同时应道。
一小时后,经过全面强化、线条更加凌厉的“雷鹰三号”悄无声息地滑出船坞,引擎泛起幽蓝色的光芒,进行一次短暂的维度跳跃,消失在星空之中。
林洛在医疗舱内,看着屏幕上代表“雷鹰三号”的光点消失,心中并无太多把握。这是一次赌博,一次在情报极度匮乏下的主动出击。
但他知道,不能永远等待。深渊的秘密不会自己揭开,毁灭者的威胁也不会自动消失。
他们必须向前迈出这一步,即使前方是更深、更黑暗的未知。
“诺亚”平台静静悬浮在轨道上,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等待着侦察队带回的消息,也等待着真正深入深渊那一刻的到来。
K-23基地,这座临时搭建起的避难所,已然成为了迈向终极谜团的前哨站。
(第一百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