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号”的归来,更像是一枚投入K-23基地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其残破的舰体和带回的惊人情报——无论是珍贵的数据、神秘的艾莉西亚,还是她那不祥的呓语——都让基地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希望与巨大不安的氛围。
修复“帷幕号”成为了一项象征性的任务,倾注了基地最好的资源。李静雅几乎住在了机库里,带领团队不仅修复损伤,更将此次实战中获得的数据和新破解的技术全部应用上去。二代“静滞迷彩”被优化得更加稳定,新型的“规则偏转护盾”被整合进舰体结构,基于“遗落之民”技术的感应器阵列也被升级。重生的“帷幕号”将比以往更隐蔽、更坚韧。
与此同时,对艾莉西亚的救治和研究也在紧张进行。苏婉清发现,她体内的那种变异能量签名极不稳定,时而狂暴,时而枯竭,仿佛在与某种无形的力量抗争。她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效果甚微。最终,在取得林洛和艾莉西亚本人(在短暂清醒的间隙)的同意后,她进行了一次极其冒险的神经接驳手术,试图直接稳定其能量核心。
手术过程中,艾莉西亚再次陷入那种诡异的谵妄状态,断断续续地吐出更多碎片化的词语: “……‘归源协议’……不是清理……是……格式化……” “……‘它们’是……过去的影子……失败的……实验品……” “……‘摇篮’……被选中……不是因为熵增……是因为……‘潜力’……” “……必须……找到‘零号避难所’……只有那里……能……”
手术成功了,艾莉西亚的能量签名暂时稳定下来,但依旧昏迷。而她吐露的只言片语,却让所有知情者感到彻骨的寒意。
“归源协议”可能比“清理”更彻底? “它们”是“架构”的实验品? “边缘摇篮”被毁灭是因为其“潜力”而非“错误”? “零号避难所”又是什么?
谜团越滚越大,真相仿佛隐藏在无数层迷雾之后。
基地没有因此而停滞。相反,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驱动着每一个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信标”项目基于新数据,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协议漏洞探测针”。这种设备可以向外发射极微弱的、模拟“架构”低级指令的信号,通过分析反馈来探测周边空域是否存在“观察单元”或其布设的监控节点,甚至能大致判断其类型和警戒等级。虽然主动发射信号存在风险,但为基地提供了宝贵的“主动感知”能力。
“坚壁”项目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利用解析出的早期“架构”能量传导原理,结合“遗落之民”的屏蔽技术,李静雅团队成功在基地外围构建了一个小范围的、“规则层面”的静滞区。这个区域无法完全隐藏基地,但能极大程度地扭曲和延迟低级扫描信号的反馈,使其在“架构”系统的判断中,呈现出一种“低价值、高噪音、处理优先级极低”的虚假特征。基地的隐蔽性得到了质的提升!
“薪火”项目对“自由变量”和逻辑悖论的研究陷入了瓶颈,但艾斯特拉和卡米拉博士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既然“架构”可能恐惧“自由变量”,那是否意味着,发展“不可预测性”和“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架构”的武器?这个方向被纳入长期研究计划。
“深瞳”项目的第一批超光速中继卫星成功布设,基地的通讯和监控范围扩大了数倍,初步形成了一个简陋但有效的早期预警网络。
“唤醒”项目基于对艾莉西亚和“芽”的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的神经强化剂和抗精神干扰训练程序,开始在基地内部小范围试用,旨在提升成员在面对高维信息冲击时的抵抗力。
整个K-23基地,如同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疯狂转动,为了生存,也为了那渺茫却坚定的反击希望。
然而,就在基地上下砺兵秣马之时,负责监控遥远星域的“谛听号”传回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之前“单元7371”离去方向的那片空域,检测到了数次极其短暂却异常强大的能量爆发!爆发的特征与已知的“架构”单位或“剃刀”战舰均不相同,反而更接近于……之前“边缘摇篮”残骸中发现的、那种属于神秘追踪者的能量签名!
而且,能量爆发的轨迹显示,它似乎正在……朝着银河系内部移动?!
它想干什么?它在追逐什么?还是说……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单元7371”?
与此同时,基地的超空间监听阵列,捕捉到一段来自非常遥远星域的、强度不高却持续不断的加密广播。信号的内容无法破译,但其调制频率,竟然与艾莉西亚体内那种变异能量签名,有着微弱的相似性!
是其他的“遗落之民”在尝试呼叫?还是一个……陷阱?
内忧未解,外患又添。 刚刚获得一丝喘息之机的孤岛基地,再次被推到了命运的风口浪尖。
林洛的投影静静悬浮在指挥中心,巨大的星图上,代表未知威胁的光点正在缓缓移动,代表神秘信号的光斑在远处闪烁。
他沉默良久,下达了新的指令: “全员一级战备。” “加速所有武器项目研发。” “派出‘窥渊号’,尝试追踪神秘信号源,但严禁接触。” “我们需要知道,敌人到底有多少,它们……究竟想要什么。”
砺兵秣马,只为在即将到来的、可能席卷整个银河的风暴中,争得一线生机。
(第一百四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