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后的恢复训练比屈正阳想象的要轻松。王教练果然按照计划,安排他先练步法和体能,每天上午进行一小时的步法训练(交叉步、滑步、摆扣步交替),下午进行一小时的核心力量训练(平板支撑、侧桥支撑、仰卧卷腹),晚上则是自由学习时间。
这样的安排正好给了他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系统模拟训练。每天晚上,他都会泡在队里的图书室,翻阅各种乒乓球专业书籍和国术典籍,从理论层面深化对技术的理解。
这天晚上,图书室里很安静,只有屈正阳一个人。他面前摆着两本书:一本是《乒乓球高级战术解析》,另一本是《形意拳发力原理》。他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试图找到形意拳发力与乒乓球正手攻球的结合点。
《乒乓球高级战术解析》里提到,正手攻球的发力核心是“蹬地-转腰-收臂”的协同发力,三个动作必须连贯,才能发挥最大力量。而《形意拳发力原理》中则强调,形意拳的崩拳发力是“脚蹬地、腰拧转、拳崩出”,讲究“力发于根,贯于腰,达于梢”。
“原来两者的发力逻辑是相通的!”屈正阳眼前一亮,在笔记本上画下发力示意图:乒乓球的“收臂”对应形意拳的“拳崩出”,都是力量的最终释放;“转腰”则是两者的核心,负责将下肢力量传递到上肢。
他想起受伤前的训练,每次将崩拳发力融入正手攻球时,系统都会提示“发力效率提升”,现在终于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他继续往下看,《形意拳发力原理》里还提到,崩拳的发力需要“松肩沉肘”,避免肩部发力导致动作僵硬,这正好能解决他之前正手攻球偶尔僵硬的问题。
“系统,检测到理论突破了吗?”屈正阳在心里问道。
【检测到宿主对“形意拳与正手攻球融合”产生深度理论认知,获得经验值150点,形意崩拳·正手攻球熟练度+12%,当前熟练度60%。】
电子音响起,面板上的经验值瞬间变成了190\/200,距离升级到3级只差10点,正手攻球的熟练度也突破了60%。屈正阳激动得差点叫出声,赶紧捂住嘴,环顾四周——还好没人。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看书,这次拿起了《太极拳与运动康复》。书里提到,太极拳的“松沉劲”不仅能用于进攻和防守,还能帮助运动员放松肌肉,促进损伤恢复。这让他想起自己的手腕,或许可以用松沉劲的呼吸法和动作,加速手腕的恢复。
他按照书里的指导,坐在椅子上,放松全身,沉肩坠肘,右手腕自然下垂,配合深呼吸,想象气息顺着手臂流到手腕,滋养受伤的韧带。几分钟后,他感觉手腕的酸痛感果然减轻了不少。
【检测到宿主运用国术进行康复训练,获得经验值10点,等级提升至3级,解锁系统功能“技术分析”,可分配属性点+1。】
系统的提示再次响起,屈正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等级升到3级,不仅解锁了新功能,还获得了属性点。他毫不犹豫地将属性点加在正手攻球上,熟练度瞬间涨到了70%。
“技术分析功能怎么用?”他在心里问道。
【技术分析功能可对宿主或对手的技术动作进行实时分析,指出不足并提供优化建议,当前等级可分析基础技术动作(入门-LV.2)。】
屈正阳立刻尝试使用:“系统,分析我的正手攻球动作。”
【正在分析……分析完毕。宿主正手攻球存在以下不足:1. 转腰幅度不足(差5°),导致力量传递不充分;2. 收臂时机偏晚(差0.1秒),导致击球点偏后;3. 手腕稳定性不足(受伤势影响),导致落点偏差较大。优化建议:1. 加强腰腹旋转训练,可通过侧桥支撑+转腰动作提升;2. 进行无球模拟训练,固定击球点;3. 运用太极拳松沉劲进行手腕放松训练,提升稳定性。】
详细的分析和建议让屈正阳茅塞顿开。之前的训练都是靠自己摸索和系统提示,现在有了技术分析功能,就能针对性地弥补不足,提升效率。
他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优化建议,打算明天就加入恢复训练中。看看时间,已经快十点了,图书室要关门了。他收拾好书籍和笔记本,走出图书室,晚风拂过脸颊,带着夏末的凉意。
回到宿舍,樊振东已经睡着了。屈正阳躺在床上,打开系统面板,看着上面的属性,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养伤期间的理论学习,不仅让他获得了大量经验值和熟练度,更让他对国术与乒乓的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和系统的辅助,将成为他伤愈归队后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