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屿的回归,像一道温暖而稳定的光,重新注入了“墨香”和苏晚意的生活。梅雨季的尾巴还在作祟,但晴天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空气里的湿热开始带上初夏特有的、草木疯长的蓬勃气息。
那支青玉毛笔被苏晚意珍重地放在书桌的笔架上,每次伏案写作或练字时看到,心里都会泛起一丝甜意。它不仅是礼物,更是一种无声的懂得和期许。
“云城记忆”项目因为顾屿带回的一些专业建议和资源(他轻描淡写地提了句“认识几位做文化记录的朋友”),进展得更加顺畅。顾屿甚至帮忙联系了一位对民间档案数字化颇有经验的年轻人,远程指导志愿者们如何更规范地整理和存储采集来的音频、文字和图片资料。项目不再是苏晚意单凭热情推动,开始有了更专业的骨架。
苏晚意的小册子《云城琐记》终于印制完成。素雅的封面,带着毛边感的内页纸,配上她亲自拍摄的充满烟火气的照片和温柔真挚的文字,拿在手里有一种质朴而珍贵的质感。她没有选择大规模发行,只是放在“墨香”书店出售,同时在网络平台接受预订。
出乎意料的是,小册子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不仅游客们争相购买作为独特的旅行纪念,许多本地人也来购买,说是要留给后代,让他们知道古镇曾经的模样。首批印量很快售罄,需要加印。苏晚意看着自己心血凝结成的小册子被这么多人喜爱,成就感满满,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挖掘和记录本地文化的决心。
顾屿的“晨曦计划”在经历了北城的风波后,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平稳的发展期。他依旧忙碌,但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地需要应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和挑战。他将更多具体事务下放给团队,自己则似乎有意地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线上和云城本地。他的视频会议依旧很多,但那个临河的工作间,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大本营”。
两人的生活轨迹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常常是,苏晚意在书店靠窗的位置整理“云城记忆”的素材或撰写新的文章,顾屿就在不远处对着电脑处理公务。键盘轻微的敲击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偶尔的低声交流,混合着窗外渐起的蝉鸣,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有时,苏晚意会遇到写作瓶颈,蹙眉沉思。顾屿并不会直接给出建议,而是会适时地递上一杯新茶,或者拉她出去沿着河岸走一走,在散步的闲谈中,灵感往往不期而至。
有时,顾屿面对复杂的商业数据或合同条款陷入沉思时,苏晚意会悄悄放一盘洗好的水果在他手边,或者只是安静地坐在旁边看书,用她的存在带来一种宁静的力量。她不懂他的商业世界,但她懂得他的疲惫和压力,她的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舒缓。
一天傍晚,两人一起整理书店打烊后,苏晚意突发奇想:“顾屿,我们晚上去放河灯吧?听说这几天上游放了水,河道水流平缓,正好。”
顾屿有些意外,但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毫不犹豫地点头:“好。”
他们买了两盏简单的荷花灯,走到古镇下游人迹较少的河段。夜幕低垂,星河初现,河面上倒映着两岸稀疏的灯火。苏晚意小心地点燃烛芯,将河灯轻轻放入水中。温暖的烛光在纸糊的荷花中摇曳,顺着平静的河水缓缓向下游漂去,像一颗落入凡间的星星。
“许个愿吧?”苏晚意双手合十,闭上眼睛,长长的睫毛在脸颊上投下柔和的阴影。
顾屿看着她虔诚的样子,没有许愿,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眼底柔情满溢。在他过往的人生里,从未有过如此简单却动人的时刻。商界的尔虞我诈、家族的沉重期望,在这一刻都被这盏小小的河灯和眼前人洗涤得遥远而模糊。
“你许了什么愿?”苏晚意睁开眼,好奇地问。
顾屿微微一笑,伸手将她被晚风吹乱的发丝别到耳后:“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不过,我的愿望里,肯定有你。”
苏晚意的脸在夜色中微微发烫,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两盏河灯依偎着,渐行渐远,融入了更广阔的黑暗与星光中。
回去的路上,苏晚意哼起了不知名的小调,脚步轻快。顾屿牵着她的手,感受着她掌心传来的温度,觉得前所未有的充实。
他知道,未来的路或许还会有挑战,来自家族、来自事业。但此刻,他无比确信,和身边这个女子一起,在这座浸润着时光和书香的古镇里,经营着各自热爱的事业,分享着平凡却真实的点滴,就是他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生活。
初夏的晚风带着栀子花的余香,拂过脸颊,温柔而醉人。他们的影子在青石板路上被拉得很长,紧密地靠在一起,仿佛再也分不开。
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却奏响了属于他们共同生活的、温暖而明亮的初夏序曲。交织的轨迹,正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延伸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