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不知疲倦地持续着,将天地浸染成一片无边无际的湿漉漉的灰绿。那套粉青茶具果然成了日常所用,每日午后,滚烫的茶汤注入,氤氲的热气似乎也驱散了几分心头的潮气。林明慧的“礼物”所带来的最初那点冰刺般的寒意,在两人默契的日常使用中,渐渐被茶香和体温消融,真正成了“墨香”里一件寻常却又带着特殊意义的器物。
这日,雨势稍缓,变成了细密的雨雾。苏晚意在工作室整理一批新近从一位老宅拆迁户手中抢救下来的旧物,主要是些晚清民国时期的书信、地契和零散的账本。纸张大多泛黄发脆,散发着浓重的霉味和时光的气息。
顾屿在一旁帮忙,将一些受潮严重的纸张小心地摊开在铺了宣纸的长桌上,用低温除湿设备慢慢处理。他动作依旧带着商人的精准和效率,但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对这些脆弱载体所承载历史的敬畏。
苏晚意拿起一本封面几乎完全脱落、内页散乱的线装册子,小心地翻阅着。里面的字迹是工整的蝇头小楷,记录着田亩、赋税、家族人口变动等事宜,像是一部微缩的地方经济史。翻到后面几页,她的动作忽然停住了。
那并非文字,而是一幅手绘的地图。用的是传统的山水画技法,墨色浓淡有致,勾勒出山脉、河流、村落、桥梁、田畴。虽然笔法略显朴拙,但方位清晰,标注细致。地图的中心,赫然便是云城古镇,只是与现今的格局有着不小的差异。河道更宽,支流纵横,许多如今已是民居或道路的地方,那时还是一片水域或农田。地图边缘,还用朱笔标注着几处矿藏和窑口的方位。
“顾屿,你看这个!”苏晚意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顾屿闻声走过来,俯身细看。他是看惯了现代精准卫星地图的人,初看这古朴的手绘地图,只觉得新鲜。但在苏晚意的指点下,他很快看出了门道。
“这里,”苏晚意指着地图上一处标注着“古窑”的位置,又指了指窗外某个方向,“应该就是现在镇子东头那片废弃的砖瓦厂。还有这条河,原来有这么一条支流穿过镇南,后来填平了,成了现在的南街……”
她如数家珍,将图纸上的符号与现实的云城一一对应起来。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线条,在她的话语中仿佛活了过来,重新勾勒出古镇早已湮没的地理肌理和历史脉络。
顾屿看着地图,又看看苏晚意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心中触动。她不仅仅是在修复纸张,更是在试图复原一段失落的空间记忆,连接起时间的断层。
“这幅地图,比我们现在能找到的任何官方地图都更早,也更详细地记录了云城及周边地区的地理信息。”苏晚意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将那一页地图单独取出,放在一块垫板上,“它对研究本地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甚至经济史,都有很高的价值。”
她开始着手对这幅地图进行紧急处理,清除霉斑,平整褶皱,准备后续的修复和数字化。她的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幅残破的“纸上山河”。
顾屿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地在一旁协助,递上需要的工具,或是调整灯光的角度。他看着苏晚意沉浸其中的侧影,忽然明白了她之前所说的“连接断裂的时间”是什么意思。这一刻,她不仅是古籍修复师,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向导,正试图拼凑起故乡失落已久的容颜。
窗外雨雾迷蒙,室内灯光温暖。时间在苏晚意指尖的细微动作和顾屿安静的陪伴中缓缓流淌。那幅残破的地图,在专业的技术和专注的目光下,正一点点褪去岁月的尘垢,显露出其下隐藏的、关乎一方水土前世今生的秘密。
顾屿想,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地图”,标记着来路与归途。而他何其有幸,能在云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苏晚意一起,不仅找到了情感的归宿,更在她的引领下,开始读懂这片土地深藏的纹路与呼吸。这绵长的梅雨,困住了天光,却困不住他们在故纸堆里,探寻更广阔山河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