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研讨会归来,苏晚意的心境如同秋日的天空,愈发高远开阔。那份来自更广阔平台的认可与交流,并未让她变得浮躁,反而像给她的根系施了一次肥,让她更加沉静地扎根于云城这片土壤,也更有信心去规划“墨香记忆”的未来。
她开始着手将研讨会上获得的启发,以及“金匮石室”项目带来的经验,融入到工作室的长期规划中。她与志愿者们开会讨论,计划推出一个系列性的“古籍里的云城”专题活动,不仅仅是展示修复好的《云城舆地考略》,更旨在引导参与者,如何从古籍文献的只言片语中,去解读地方历史、感受古人情怀。她甚至构思,将来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将部分古籍内容进行数字化和创意转化,让沉睡的文字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近现代人。
这些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工作室里,时常能看到苏晚意和志愿者们围坐讨论,或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充满了务实而充满朝气的氛围。
顾屿依旧是那个最稳定的支持者。他不再仅仅提供资源和建议,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和倾听者。他喜欢在忙碌间隙,抬头看到苏晚意与志愿者们热烈讨论时,眼中闪烁的智慧光芒和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领导力。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引领的女孩,而是真正成长为了一个能够凝聚团队、擘画未来的伙伴。
秋意渐深,窗外的银杏树已然满树金黄,风过时,叶片如同碎金般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这日午后,阳光暖融,苏晚意没有去工作室,而是在书店临窗的桌前,整理近期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本地传统节俗的古籍记载。顾屿坐在她对面,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后,没有离开,而是拿起一本苏晚意推荐的、关于古代笔记小说的小册子,随意翻看。
空气中飘浮着淡淡的墨香和阳光的味道,安静而祥和。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细微声响。
苏晚意正对着一页记载“秋社”习俗的文字出神,试图想象古时秋收后,乡民们祭祀土地、饮酒作乐的场景。那些由墨迹勾勒出的、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热闹与虔诚,透过脆弱的纸页,向她传递着遥远的信息。
“落纸云烟,”她忽然轻声感叹,抬起头,目光有些悠远,“有时候觉得,我们触摸这些古籍,就像在触摸一片凝固的云烟。那些曾经鲜活的情感、热闹的市声、庄严的仪式,都化作了这纸上的点点墨痕,轻飘飘的,却又重若千钧。”
顾屿从书页上抬起眼,看向她。阳光透过窗格,在她周身勾勒出一圈柔和的光晕,她的眼神清亮,带着一种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哲思。
他放下手中的书,没有立刻回应,只是静静地品味着她的话。落纸云烟。这个词用得极妙,既道出了文字的轻盈与易逝,又点出了其承载的分量与永恒。
“但正是这些‘云烟’,”顾屿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构成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厚度,也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我们。”他看向窗外那棵金黄的银杏,“就像这棵树,年年落叶,又年年新生。叶子是‘云烟’,但树根下的泥土,却因每一片落叶的滋养,而愈发肥沃。”
他的比喻让苏晚意心中一动。是啊,古籍如同落叶,看似消亡,其精神养分却沉淀下来,滋养着文化的根系,让新的枝叶得以萌发。而她和顾屿所做的,或许就是守护这些“落叶”,并尝试着让今人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根系的滋养。
“所以我们做的,是有意义的,对吗?”苏晚意望着他,语气里带着一丝寻求确认的、难得的柔软。
顾屿迎上她的目光,眼神笃定,带着不容置疑的温柔:“当然。你在做的,是让这些‘落纸云烟’,重新拥有温度和生命。这意义,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他的肯定,像最后一片稳稳落下的银杏叶,覆盖在她心上,踏实而温暖。她不再说话,低下头,继续她的工作,嘴角却不由自主地扬起一抹清浅而满足的笑意。
顾屿也重新拿起书,却没有再看进去。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苏晚意低垂的、专注的侧脸上,看着她纤细的手指拂过泛黄的书页,看着她时而蹙眉思索,时而恍然微笑。
这一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窗外是流转的秋光,窗内是沉淀的书香和彼此无声的懂得。那些外界的纷扰,家族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性,在这落纸云烟的静谧时光里,都暂时褪去了尖锐的边缘,化作了背景里模糊的远景。
他们都知道,生活不会永远如此平静。但至少在此刻,在这秋日暖阳下,他们拥有着彼此,拥有着共同热爱的事业,拥有着这片由书香和爱意构筑的、可以抵御一切风雨的宁静港湾。落纸云烟终会散,但执手相伴的温暖,却如同树根下的沃土,历久弥深,滋养着他们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