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身殿内,前所未有的电灯光辉将每一个角落都照得亮如白昼。那台75寸的巨大电视屏幕,此刻正成为全场的焦点。朱元璋显然对这新奇的“观影”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并未让众人立刻散去,而是带着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命令王卓播放由“东大”明史专家为他们精心剪辑的明初历史片段。
王卓操作着平板,视频开始播放。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洪武二十五年那个令人心碎的春天。画面以沉痛的色调,展现了太子朱标病逝的场景:东宫内的悲声,朝野上下的震动,以及的朱元璋,骤然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无法言喻的悲痛。镜头特写定格在朱元璋瞬间苍老了许多的面容和那双失去神采的眼睛上。
恰在此时,一阵低沉哀婉、充满宿命感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正是那首被后世网友戏称为“大明不妙曲”的《此去半生》。其旋律苍凉悠远,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无奈,瞬间将殿内所有人的情绪都拖入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就连原本只是看“故事”的诸王,在这音乐和画面的双重冲击下,也不由得鼻尖发酸,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酸楚。朱元璋本人更是怔怔地望着屏幕上那个悲痛欲绝的自己,手指微微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音乐声持续,画面流转。紧接着,便是秦王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暴毙的记载,以及晋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病逝的明确文字和后人绘制的想象场景。视频巧妙地将这接连的丧子之痛剪辑在一起,配合着那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朱元璋看着屏幕上闪过的画面和文字,身体不易察觉地晃了一下,他死死抓住龙椅的扶手,眼中不再是帝王的威严,而是充满了一位老父亲接连失去儿子的深切痛惜与无力回天的苍凉。他沉默地看着自己这两个还活生生站在面前、却已被“宣判”了命运终点的儿子,久久无言,那眼神复杂得让人心碎。
朱樉和朱棡本人更是面色惨白如纸,怔怔地盯着屏幕,仿佛看到了自己既定的、并不遥远的未来,巨大的恐惧和难以言说的不甘攫住了他们,让他们默然无语,只能艰难地吞咽着口水。
《此去半生》的旋律转而加入了一丝紧张与不安的变奏。画面跳转到建文元年后。朱允炆登基,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怂恿下,很快便雷厉风行地着手削藩。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镣铐加身,押解回应天囚禁;齐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废,呼天抢地;镜头最后定格在湘王府那冲天的火光,以及湘王朱柏为了保全清白,愤而阖宫自焚的惨烈场景……
“岂有此理!欺人太甚!”秦王朱樉第一个忍不住怒吼出声,拳头攥得咯咯作响,方才的恐惧化为了对侄子的滔天怒火。
“允炆他...他怎能如此狠毒!这都是他的亲叔父啊!他眼里还有没有骨肉亲情!”晋王朱棡也气得浑身发抖,额上青筋暴露。
周王朱橚更是面色惨白如纸,下意识地后退一步,仿佛那屏幕中的火焰要烧到自己身上一般,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惧。就连一向最为沉稳的朱棣,眼中也喷涌出愤怒与冰冷的火焰,下颌绷紧。
音乐节奏加快,带上了几分荒诞与急促。画面播放到朱棣在北平被建文帝使者严密监视,被迫装疯卖傻的片段:他在大街上抢夺摊贩的食物、蓬头垢面地在泥地里打滚学猪叫、甚至被拖入肮脏的猪圈……这些不堪入目的画面,配合着《此去半生》那悲怆的底色,产生了一种极其诡异的观感。
晋王朱棡忍不住用胳膊肘捅了一下身边的朱棣,压低声音,语气复杂难言:“老四...没看出来啊...为了活命,你这...这也太...太能忍了!”虽是调侃,但其中更多的是一种兔死狐悲的寒意和理解。秦王和周王也投来难以言喻的目光。至此,他们内心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若易地而处,自己被逼到装疯吃猪食、睡猪圈的地步,那除了造反,确实也没有第二条活路了。他们对朱棣的“靖难”,多了几分感同身受的悲凉。
音乐陡然变得激昂,展现出金戈铁马的战场之声。画面切换至北平保卫战。当看到肥胖且身有足疾的世子朱高炽,竟然在朱棣前往宁王处“借兵”时,临危受命,以惊人的韧性和智慧守住了北平城,以微弱兵力对抗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并最终等到父亲回援时,朱棣看向屏幕中那个平时并不太受他待见的胖儿子的眼神,第一次充满了惊异、骄傲和显而易见的深刻赞赏。
然而,接下来的画面却让刚刚因守城成功而稍显激昂的气氛急转直下。《此去半生》的旋律再次变得沉重而充满预示。视频清晰地呈现出在白沟河之战险象环生、朱棣本人几乎陷于绝境之际,他为了激励勇武的二儿子朱高煦,亲口对他许诺:“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啊!)配合着屏幕上打出的醒目字幕和旁白沉痛无比的解说——“此一言,虽出于绝境激励,却如同魔咒,为后世明朝延续叔侄相残、争夺大位的悲剧,埋下了最深重的祸根...”
“逆子!!!”朱元璋看到这里,刚刚平息的怒火瞬间再次爆燃,猛地又脱下了另一只鞋,劈头盖脸地就要朝朱棣抽去!“你刚上演完叔侄相残,你转头就给你子孙埋祸根!你是非要气死咱不可吗?!咱打死你个不省心的东西!”
朱棣这次连躲都不敢躲,只能硬生生受着,脸上臊得通红,在那悲凉音乐的衬托下,更是无地自容。秦王和晋王赶忙再次上前劝住暴怒的父皇。
视频的最后部分,在那宿命般的音乐尾声里,更是将朱棣的“社会性死亡”推向了高潮。画面展示朱棣靖难成功登基后,系统性地篡改历史,大肆污蔑兄长朱标生前的言行,并粗暴地将建文年号彻底抹去,为了证明自己是顺位继承,宣称自己是朱元璋生前最喜爱的儿子,甚至还把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
看到这里,朱棣已经彻底抬不起头了,之前的任何辩解在铁一般的“后世定论”和这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前都显得苍白可笑。王卓在一旁也是尴尬万分,内心疯狂吐槽东大那些搞剪辑的专家:“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还配这‘大明不妙曲’...这剪得...简直是燕王殿下大型公开处刑现场啊!这还怎么愉快地合作...”
“关了!给咱关了!”朱元璋气得胸口剧烈起伏,将鞋子狠狠扔在地上,无力地挥挥手,那首《此去半生》的余韵似乎还在殿内回荡,更添几分悲凉,“今天就到这吧!再看下去,咱非得被这个逆子气死不可!”
殿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沉重的历史感和那音乐的余威压得每个人心头沉甸甸的。朱元璋喘了几口粗气,努力平复情绪,目光再次变得深沉而理智。
“王卓,”朱元璋的目光扫过他,又落在晋王朱棡身上,“明日,你便不必急着处理其他事务了。带上老三,一同再去那‘东大’走一遭。”
此言一出,不仅王卓一愣,晋王朱棡更是猛地抬头,一脸错愕。
朱元璋看着朱棡,语气中难得流露出一丝属于父亲的关切,但更深处却藏着不容置疑的帝王意志:“史书上说,你身子骨有隐忧,去得早。既然后世如此神奇,医术想必也很是了得,便趁此机会,去好生查验调理一番。莫要仗着年轻力壮,就不把身子当回事。”这话听起来是慈父关怀,实则也是将“天命所定”的死亡阴影赤裸裸地摆在了朱棡面前。
朱棡闻言,脸色白了白,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惊惧,也有对那神秘“后世”的惶恐与好奇。他张了张嘴,最终躬身道:“儿臣…儿臣谢父皇隆恩!定当谨遵父皇之命。”他心中五味杂陈,既盼着后世神医能解他隐疾,又对穿越时空本能地感到畏惧。
王卓心中却是猛地一凛。来了!这才是正题!借给晋王看病为由,正式开启与“东大”官方的接触和谈判!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求医问药,而是一次肩负着试探、沟通、乃至为未来两个时空关系定调的重大外交任务。他立刻收敛心神,恭敬应道:“臣遵旨!定当确保晋王殿下周全,并与‘东大’方面妥善接洽。”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似乎又想起什么,补充道:“对了,空手上门总是不好。老三,你明日去之前,先去内库一趟,挑些上好的苏杭丝绸、景德镇的精品官窑瓷器,再选几件库藏的古玩字画,作为咱大明的回礼。总不能让人家觉得咱大明不懂礼数。”
王卓一听,嘴角差点没忍住抽搐一下。好家伙,这口气,分明是把能拿出热武器和高科技产品的现代中国,当成来朝贡的藩属国来打发了!拿点丝绸瓷器去回礼?谭局长那边可是实打实地送了一座军火库啊!陛下您这“薄来厚往”的天朝上国心态,是不是有点…太超前了?他内心疯狂吐槽,面上却不敢表露分毫,只能恭敬道:“陛下考虑周详,臣明白了。”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羞惭的朱棣忽然上前一步,跪倒在地:“父皇!儿臣...儿臣恳请父皇恩准,让儿臣之子高炽,明日随三哥和王郎中一同前往!”
朱元璋锐利的目光扫向朱棣。
朱棣急忙解释:“高炽他...他体胖足疾,身体素来羸弱。若能得后世医术调理,或能祛除痼疾,将来也能更好地为大明效力!求父皇恩准!” 他这话半是出于父爱,半是出于政治考量——既然自己这个“内定”的继承人不能亲身参与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的时空穿越,那么让自己那个刚刚在屏幕上证明了自己能力的胖儿子去接触了解,无疑是绝佳的选择。
朱元璋沉吟片刻。朱高炽此刻正在南京文华殿读书,这个孙子仁厚聪慧,他是知道的。让这个孙子去,确实比让老四去更让他放心,也能让燕藩一系与“东大”建立必要的联系。
“准了。”朱元璋最终开口,“就让高炽明日同去。让他也去见识见识,顺便好好调理一下身体。”
“谢父皇恩典!”朱棣重重叩首,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夜色已深,谨身殿内的光影变幻,那首《此去半生》的旋律仿佛仍在众人心头萦绕不去,映照着大明王朝更加复杂而充满变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