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樉率先出列的瞬间,整个谨身殿的空气仿佛都为之一凝。他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定似炬,躬身朗声道:“父皇!四弟文韬武略,功盖千秋,乃天赐我大明之守成开拓令主!儿臣拥护四弟为太子!”那声音洪亮而清晰,如洪钟般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他提前已知晓内情,此刻表态毫不犹豫,仿佛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晋王朱棡紧随其后,大步向前,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声音同样激昂:“儿臣附议!四弟堪当大任!”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朱棣登基后大明的辉煌未来,那是一种对家族荣耀延续的渴望。
周王朱橚及其他知晓内情或已被说服的藩王也纷纷出列,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每个人都躬身行礼,声音此起彼伏地表示拥护。一时间,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声势,仿佛朱棣登基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股声势如同汹涌的潮水,即将冲垮旧有的格局。
勋贵集团互相交换眼神,那眼神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未来的期许,有对利益的权衡,也有对朱元璋意志的敬畏。汤和与傅友德等老将对朱棣的军事才能本就欣赏有加,此刻更是频频点头。
影片中朱棣对勋贵相对宽厚的形象与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让他们心中有了明确的抉择。更何况,他们深知这是朱元璋的意志,在这位铁血皇帝面前,没有人敢轻易违抗,那是一种对权威的敬畏与顺从。
徐允恭、李景隆等人也迅速权衡利弊。他们深知,朱棣若登基,对于勋贵集团来说,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于是,他们齐齐躬身,声音整齐而洪亮:“臣等,谨遵陛下圣意,拥护燕王殿下为太子!”那声音如同一股洪流,在朝堂上汹涌澎湃,带着对未来利益的期待和对新主的效忠。
朱棣心情激荡,他的心跳如同擂鼓一般,脸上的表情庄重而严肃。他与儿子朱高炽一同出列,脚步坚定地跪倒在朱元璋面前。朱棣的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儿臣(孙臣)对天发誓!若得继大统,必善待宗亲,厚待勋贵,绝不行骨肉相残之事!朱棣(朱高炽)若违此誓,天人共弃!”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真诚与决心,那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也是一种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朱高炽紧紧跟在父亲身后,虽然年纪尚小,但他的眼神中同样透露出坚定与忠诚。他知道,自己将与父亲一起,肩负起大明的未来,这份责任如同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他们父子心头,却也让他们充满了使命感。
朱元璋看着跪在眼前的儿子和孙子,又扫视了一圈表态支持的藩王与勋贵,心中那块压了许久的大石终于落下。他的眼神中既有欣慰,又有对未来的担忧。这么多年来,他为了大明的江山殚精竭虑,如今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他缓缓站起身,苍老却依旧挺拔的身躯仿佛承载着整个江山的重量。他的脚步沉稳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的节点上。声音如同洪钟,响彻整个谨身殿:“好!既然如此,朕意已决!即日起,废朱允炆皇太孙之位!改立皇四子、燕王朱棣为大明皇太子!择吉日,昭告天下!”
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是上天对大明的旨意。殿内,众人齐声高呼:“吾皇圣明!太子殿下千岁!”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那声音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繁荣昌盛,这声浪如同欢快的乐章,奏响了大明新程的序曲。
这一刻,大明王朝的储位之争,尘埃落定。历史的车轮,在这里轰然转向,沿着一条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新轨道,滚滚向前。朱棣抬头,望向龙椅上威严的父亲,眼中充满了感激与即将肩负天下的沉重。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将不再是那个只知征战的燕王,而是大明的皇太子,未来的皇帝。他肩负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福祉,以及家族的荣耀。
王卓则默默退到一旁,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将继续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中发挥作用,为大明的未来保驾护航。他就像一位隐藏在幕后的智者,默默地操控着局势的发展。
朱棣深知,自己登基之路虽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如何平衡宗亲与勋贵的关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应对外部的威胁,这些都是他需要面对的问题。但他并没有退缩,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迎接每一个挑战。
而那些曾经支持或反对他的人,也在这新的历史潮流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有的会继续为大明效力,有的则会选择隐退。但无论如何,大明的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朱棣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这帷幕背后,是无限的希望与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