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腊月二十五。
这一日的金陵城,从黎明前便被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所笼罩。天空作美,连日阴霾散去,露出一片澄澈的冬日碧空,阳光虽不炽烈,却也将皇城照耀得一片明亮,仿佛天公也在庆贺这定鼎国本的重要时刻。
紫禁城内,早已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仪仗侍卫从承天门外一直排列到奉天殿前,旌旗猎猎,甲胄鲜明,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而威严的光芒。文武百官身着庄重的朝服,按品级序列,于奉天殿外的广场上肃立等候,鸦雀无声,唯有寒风吹动袍袖的细微声响。
王卓作为工业发展部侍郎,有幸得以在奉天殿内靠后的位置观礼。他穿着赶制出来的绯色孔雀补子官袍,心情也有些激荡。眼前这宏大而古老的仪式,是任何影视剧都无法还原的真实历史,而他,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正置身其中。
吉时已到,钟鼓齐鸣,韶乐大作。
首先进行的是庄重的祭告天地、社稷、宗庙的仪式。随后,皇帝朱元璋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导引官的引导下,升御奉天殿宝座。那一刻,整个天地似乎都以其为中心,无形的帝王威压笼罩全场。
“宣——皇四子燕王朱棣,入殿受册!”
鸿胪寺官员高昂的唱名声穿透大殿。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朱棣身着太子衮冕(形制稍次于皇帝),神情肃穆,步伐沉稳而坚定,一步步通过漫长的御道,走入奉天殿。他目不斜视,身姿挺拔,往日征战沙场的杀伐之气,此刻尽数内敛,转化为一种沉毅稳重的储君气度。他走到御前丹陛之下,依制行三跪九叩大礼。
朱元璋端坐龙椅,目光落在自己这个如今被寄予厚望的四子身上,深邃难明。他缓缓开口,声音通过特殊的构造,清晰地传遍大殿内外,宣告册立朱棣为皇太子的诏书。诏书中褒扬了朱棣“英武类朕”、“勘定北疆”、“性资英毅”等功绩与品德,并明确其“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诏书宣读完毕,由中书省官员将铸有“皇太子宝”的金印、以及太子册书,郑重地授予朱棣。
朱棣双手过顶,恭敬接过那代表储君身份的金印与册书,再次叩首,声音洪亮而坚定:“儿臣朱棣,谨受册宝!必恪守储位,勤勉政事,辅弼父皇,安定社稷,不负父皇重托,不负天下臣民之望!”
这一刻,礼乐再次达到高潮。殿内外的文武百官,在引礼官的带领下,齐刷刷地向新任皇太子行叩拜之礼:
“臣等拜见皇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从奉天殿内蔓延至整个广场,响彻云霄,宣告着大明王朝新一代权力核心的正式确立。
王卓随着众人躬身行礼,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瞥向站在勋贵队列前方的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虽然他们此前已被父皇说服,但此刻看着弟弟正式成为储君,脸上那复杂的神情,依旧难以完全掩饰。而更多的文官,则面色平静,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仿佛之前的哭陵风波从未发生。
典礼的最后,是朱棣以皇太子的身份,单独接受宗室亲王、公主以及后宫妃嫔的朝贺。
整个过程繁复而庄重,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古礼,充满了象征意义。王卓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朱棣不再仅仅是那个威震北疆的燕王,他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的继承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着整个国家的未来。而自己这个“工业发展部侍郎”,与这位新任太子的命运,也已紧紧绑定。
典礼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方才结束。当朱元璋起驾回宫,朱棣也在东宫属官的簇拥下,前往他的新居所——东宫时,阳光正好洒满金碧辉煌的宫殿群。
王卓走出奉天殿,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殿宇,知道一个旧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而一个新的、充满变革与未知的时代,随着这位新任太子步入东宫,正式拉开了序幕。他的“大明采购”与“工业革命”之路,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前途或许维艰,但至少,他拥有了一个最高级别的“合作伙伴”,可以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所以王卓也要送朱棣一份特殊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