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凌尘抵达了这座以花园城市闻名、承办此次国际论坛的异国都市。湿润清新的空气、风格迥异的建筑、以及穿梭不息的不同肤色人群,无不提醒着他已身处一个全新的环境。
论坛的举办地点设在城市中心一座现代化的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折射着阳光,入口处悬挂着多国语言欢迎横幅,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学家、保育专家、动物园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络绎不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学术与热情交织的氛围。
凌尘办理好报到手续,领取了会议资料和同声传译耳机。他翻看着厚厚的议程册,上面罗列着众多引人入胜的报告主题:从亚马逊雨林神秘蛙类的声谱分析,到非洲草原大象种群的社会结构新发现,再到南极企鹅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适应……真是大开眼界。
他没有急于去听报告,而是先来到了会议中心内部设置的“交流展示区”。这里如同一个小型的博览会,各个机构和国家在自己的展位上展示着各自的保育成果、特色物种介绍以及创新技术。
凌尘在一个展示高山生态系统保护的瑞士机构展位前驻足,被他们精细的岩羊栖息地模型和无人机监测技术所吸引;又在一个巴西研究团队的展位前,饶有兴致地听他们讲解关于美洲豹走廊建设的挑战与进展。
他像一个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来自全球的最新信息和先进理念。许多在星辰动物园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这里似乎找到了理论支持或不同的解决思路。他也敏锐地注意到,确实有一些报告和展位,涉及到了那些行为特殊、难以归类甚至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物种,虽然大多是从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进行探讨,但依旧让他感到兴奋。
下午,是“非传统保育案例分享”环节。这是一个相对轻松、鼓励创新的分会场,吸引了大量感兴趣的参会者。
凌尘调整了一下呼吸,走上了演讲台。他穿着得体的西装,神情自信而沉稳。当大屏幕上打出“星辰动物园(中国):特殊需求动物的个性化环境构建与行为引导实践”的标题时,台下响起了礼貌而好奇的掌声。
凌尘首先介绍了星辰动物园从破败到新生的背景,瞬间抓住了听众的同情与兴趣。接着,他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和短视频,生动地讲述了他准备的三个案例。
当看到残疾的貉“断尾”在模拟自然的环境中从容生活、甚至展现出巡逻行为时,台下发出惊叹;当看到那为棘背地龙搭建的、充满科技感的生态穹顶内部景象时,不少专家露出了深思的表情;而当通体雪白、眼神灵动的“林雪”出现在屏幕上时,更是引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
凌尘的讲述,重点突出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环境设计和对动物行为的深度理解,来满足特殊个体的需求,提升其福利水平。他巧妙地将【兽语】的沟通转化为“深度行为观察与共情”,将能量场的滋养解释为“模拟原生环境的精准环控”,既展示了成果,又保护了核心秘密。
演讲结束,掌声比开始时热烈了许多。提问环节非常活跃。
一位来自北欧的动物园馆长问道:“凌先生,您为地龙构建的穹顶环境参数极其精确,请问你们是如何确定这些具体参数的?尤其是光照光谱和那个……‘背景波动频率’?”
凌尘从容应答:“我们结合了有限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动物本身行为的持续观察和记录,比如它们的活动节律、偏好区域、应激反应等,进行反复调试和优化。可以理解为一种‘由动物告诉我们它们需要什么’的方法。”
一位澳洲的行为学家感兴趣地问:“关于那只白化马鹿,它的镇定和似乎能安抚其他动物的表现非常奇特。您认为这是白化个体的特有行为,还是可能存在其他因素?”
凌尘谨慎回应:“我们认为林雪确实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个体,它的白化可能伴随了一些神经系统或激素水平的微妙变化。当然,精心营造的、低压力的生活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他的回答既专业又留有余地,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演讲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会后,许多参会者围上来与凌尘交换联系方式,询问更多细节,表达合作意向。凌尘谦逊而真诚地一一回应,他知道,这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将星辰动物园的名字和理念推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然而,在人群之外,凌尘敏锐地察觉到,有一道目光似乎格外不同。那目光来自会场角落,一个穿着深色西装、气质冷峻、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他并未上前交谈,只是远远地观察着凌尘,眼神中带着审视,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探究。
凌尘的【灵觉护符】并未传来恶意警示,但那目光依旧让他心生警惕。
这人是谁?为何对自己如此关注?
凌尘暗自记下了那人的相貌,心中明白,这场国际论坛,恐怕并不仅仅是学术交流那么简单。
(第六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