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成为战略家。为何是战略家?道理很简单,若非战略家,便不会思考如何管理治理要地,这些至关重要,从现实角度来看,半点都马虎不得。”
“敌人就缺乏这种远见,所以他们始终困在狭隘格局里,最终必将被彻底颠覆!”
话音刚落,朱传武轻叹一声:“那敌人现在鼓吹的什么共荣圈,莫非就是受这本书启发?”
许平朗声笑道:“或许吧。坦白说,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困难,兵力对比也会随之变化。这些道理敌人读过书后本该明白,甚至有人哀叹此书预示了他们必败的结局。我敢断言,他们国内不少高层读过此书后,想法必然大为转变。”
“比如突然意识到东方不可战胜。这本是理所当然之事,只是多数人想不到罢了。那怎么办?他们便改用更隐蔽的手段——企图借我们的力量对付我们。你说这招不高明?倒也未必。但要说高明,只能说他们运用得实在拙劣。历史上确有类似案例。”
“然而要在战争中维持这种状态极为困难,根源在于野心过大。举个最浅显的例子——”
许平转向朱传武:“就说春秋战国时期,几百诸侯最终只剩七雄。你看秦国如何灭掉六国?战国初期秦国实力弱小,地理位置特殊——以崤山为屏障居西,六国居东,故称山东六国。但六国根本瞧不起西陲的秦国。”
朱传武点头道:“确实如此。据史书记载,西部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不宜耕种,所以普遍认为那里是养马场?”
许平笑道:“没错。比如秦始皇,人们都说他叫嬴政,以为姓嬴。实则不然,他们王室姓姬——这是周天子的姓氏。当然祖上并非此姓,其先祖确实为周王室养马。这要追溯到秦国建立前几百年......”
“最初只是养马的官职,经过一两百年演变,养马人逐渐形成庞大群体,最终发展为封地。毕竟西部贫瘠,蛮族横行,只有草原适合牧马。秦始皇的祖先,正是这样在西陲养马起家的。”
“养马意味着什么?在中原文明眼中,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若论文明程度,当时最强的莫过于三家分晋......”
“从历史进程来看,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并非吴越争霸,而是三家分晋。因为三家分晋彻底将一个诸侯国 为三个 的诸侯国!”
“在此之前,诸侯间的兼并遵循春秋礼法。比如我是宗主,你是附庸。即便我占领你的土地,仍会保留你的统治权,只需向我臣服。”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典型特征。作为宗主,所有附属小国都必须听从号令。虽然名义上是 国家,但实际上已融为一体,共同尊奉周天子。”
“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如此。但到了战国就完全不同了。这三家与晋国已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准确地说,他们只是晋国的家臣,与晋国公室并无亲缘。”
“这意味着彻底斩断了旧有的联系,甚至周天子所在的洛阳也被吞并,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但战国仍讲究等级尊卑。”
“毕竟身处中原,地位自然崇高。即便是出了孔子的齐国,因地处海滨,也被嘲笑为蛮夷之地。”
“当时的楚国疆域最广,但位于长江下游,远离中原文明,同样被视为蛮夷。秦国更是备受轻视!”
“因其以养马为业,西部尽是蛮族。与蛮族往来,又为周天子牧马,身份卑微,仅略高于奴隶。这不过是中原人的偏见罢了。”
“实际上秦国已相当强盛。早在西周 前,就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势力,只是尚未建立正式的秦国。”
“由于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 ,秦人祖先率军护卫周王室东迁。为表感激,东周天子册封其为诸侯。”
“秦人因此改姓姬。所以严格来说,嬴政应称姬嬴政!”
朱传武连连点头,赞叹大当家学识渊博。
许平摆摆手,“这不过是闲谈罢了。但想想秦国,自秦穆公起便放弃东进——翻过崤山后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连魏、赵、韩都难以抗衡。”
“于是转向西方,驱逐蛮族,教其耕种识字。如此既能扩充人口,又可增加粮食产量。”
“翻越这座山太难了,四周强敌环伺,963我双拳难敌四手。若攻其一,必遭群起围攻——这地形本就是天然的铜墙铁壁。”
“退守尚有余地,但主动出击?难如登天!不是被强者碾压,就是偷袭弱者时反遭围剿。这般处境,简直是作茧自缚!”
“就像如今的大沽镇,鬼子敢占,咱们就敢打。他们在县城盘踞的模样,活脱脱就是当年的秦国!”
“简直一模一样!咱们这些势力,可不就是虎视大沽镇的山东六国?”
“但鬼子若真研读过秦国史册,就该明白破局之道。”
朱传武拧眉望向许平,后者扬手道:“简单!秦国当年先西扩疆土,增人口、拓粮产。经秦穆公数代经营,终成气候。”
“虽算不得霸主,实力已可比肩齐魏。可正因如此,反倒惹来六国合纵——两场恶战险些让秦国割地求和!”
“若非商鞅变法将举国绑上战车,哪能与六国周旋?但这不过是僵持罢了。真正决定乾坤的,是后来的远交近攻,积小胜为大胜!”
朱传武刚欲开口,许平已竖起手指:“眼下鬼子使的也是这般手段。三五八团被策反,第二战区想借道攻八路,都是明证!”
“当年六国联军压境时,秦国若稍有内乱,早被趁虚而入。咱们现在若自相残杀,鬼子立马就能吞下大沽镇,逐个击破!”
“秦国能一统天下,关键在于夺取了巴蜀。巴蜀沃野千里,粮草丰足,人口众多。有了这些根基,秦国才练就精兵,备足物资,最终横扫六国!”
“依你看,这个过程是否旷日持久?”
“这几百年间,局势由量变转为质变。若以蛮力强攻,便如日军侵占我国近半疆土,最终仍会力竭而衰!”
“他们手段粗暴,如今更推行‘三光’政策,看似凶狠,实则外强中干。一旦攻势受挫,兵力物资消耗殆尽,结局如何?”
“只能退守县城,放弃平原,弃守大沽镇。看透此局,便知胜利在望。今冬虽艰,但熬过寒冬——”
“待到开春,日军能守住平原粮区已属侥幸,大沽镇必失。若抗敌声势持续壮大,其势力范围将不断萎缩。”
“届时连县城驻军都可能撤离,仅留残兵。若我军乘势夺城,快则明年下半年,迟则后年,便可 !”
“此消彼长间,日寇颓势已定。其败局如同棋局,莫说下一步,便是往后三步,皆可料定。这般境况,他们还能如何?”
朱传武叹道:“秦灭六国的旧事,竟与当下如出一辙。可惜日军非强秦,我等亦非六国。”
许平颔首:“《三国演义》七分虚妄,三分史实,何足为凭?与其钻研话本,不如追溯两千五百年前的先贤韬略。”
秋风萧瑟,朱传武望向远处零星的灯火,喃喃道:“大当家,千百年来,华夏子民以血肉筑长城。生于此土,何其幸哉?”
许平摆手笑道:“你可曾留意?世上唯有华夏文明无需冠以‘古’字。古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凡称‘古’者,皆已湮灭。”
“唯我华夏,生生不息!”
\"五千年来,这片土地始终见证着华夏的辉煌。无论风吹雨打,无论世人如何评说,我们的文明从未间断。从有文字记载的三千五百年至今,华夏儿女始终守护着这片热土。\"
\"东瀛倭寇休想染指分毫!终有一日,我华夏必将崛起,化作东方巨龙,令寰宇为之侧目!\"
朱传武听得热血沸腾,不禁拍案叫绝:\"大当家这番话当真令人振奋!\"
许平摆手道:\"非是我言语激昂,实乃华夏军人本色。前些时日淞沪会战,你可曾听闻?有位战地记者采访一名年仅十五岁的小战士。\"
\"那少年手持大刀,腰别驳壳枪,浑身缠满绷带。记者问他可相信此战能胜,少年含笑点头:'必胜无疑!只要站在战场上,我们就不会输!'\"
\"记者暗自诧异。以双方实力悬殊,这场战役结局几乎不言而喻。他又追问:'若真得胜,你打算如何庆祝?'少年朗声笑道:'到那时,我早已马革裹尸!'\"
\"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正是我华夏儿女的气节!纵使尸山血海,也阻挡不了我们驱逐倭寇、保家卫国的决心!\"
\"五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认定这片土地是天下中心,是文明肇始之地。虽不知大同世界何时到来,但这个预言必将实现。华夏民族生生不息,既坚韧不屈,又温良敦厚——这便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就在许平与朱传武畅谈古今之际,另一边的山崖上却险象环生。高粱红带着小鱼儿从悬崖坠落,眼看就要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