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盛典的恢弘气息,并未仅仅停留在祭坛的庄严肃穆与商贸区的喧嚣鼎沸之上。在墨城精心规划的不同区域,文化与武力,这支撑国运的两大基石,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所有观礼者展示着华胥的深厚底蕴与强大自信。
文化交融区设在城西一片依傍着小湖泊的园林地带,亭台水榭间,舞台错落。这里的气氛热烈而欢快,充满了艺术与生命的张力。
首先登台的是由几位中原乐师与舞者带来的雅乐表演。编钟清越,琴瑟和鸣,身着宽袍大袖的舞者迈着庄重的步伐,演绎着《韶》乐片段,动作舒缓而富有仪式感,将观者的思绪短暂地带回了那片古老的土地。不少来自中原的观礼者,包括一些墨羽成员,眼中流露出怀念与感慨。
然而,紧接着上演的,却是与中原雅乐风格迥异的南洋土着战舞。来自达越州归附部落的勇士们,脸上涂着狰狞的油彩,头戴五彩羽冠,身披兽皮,手持木矛与盾牌,随着急促狂野的鼓点跳跃、呐喊、撞击。他们的舞蹈充满了原始的力量与生命的勃发,动作刚猛,眼神炽烈,仿佛在诉说着部落的历史、狩猎的艰辛与对神灵的敬畏。这粗犷豪放的表演,让许多初次见识的中原人看得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却也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撼人心魄的美。
更令人惊叹的,是随后尝试推出的“融合”乐舞。乐师们尝试将中原的古琴、笛箫与南洋的竹筒琴、皮革鼓的音色相结合,编排出既有悠扬旋律又不失节奏感的曲调。而舞者则身着融合了中原丝绸与南洋特色印染的改良服饰,动作上既保留了雅乐的圆润流畅,又吸收了战舞的刚劲有力,演绎着一个关于海上开拓者相遇、交流、共舞的故事。这种大胆的尝试或许尚显青涩,但其背后所展现的包容心态与创新精神,却赢得了台下阵阵喝彩。
珊瑚——这位掌控南域消息网络、见多识广的女子,站在人群外围,饶有兴致地看着舞台上的表演。她对那原始的土着战舞微微颔首,似乎颇为欣赏其中蕴含的直白力量;而当看到融合乐舞时,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深思,唇角微扬,低语道:“不拘一格,融会贯通……这条路,倒是走得新奇。”
与此同时,在墨城以东的宽阔近海区域及毗邻的校场,另一场无声的“表演”正在上演,那是力量的展示,是扞卫和平的基石。
碧波万顷的海面上,一支由新型“海狼级”战船为核心的华胥舰队,正以严整的队形破浪航行。船体修长,帆樯如林,船首那狰狞的狼头雕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旗舰之上,令旗挥舞,各船随之变换阵型,时而如利剑前突,时而如雁阵展开,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极高的操舰水准。更令人心惊的是,在特定指令下,船舷侧方的弩炮进行了象征性的操演,巨大的弩枪上膛、瞄准、击发(空放),那流畅而精准的过程,以及弩炮本身展现出的威力,无声地宣告着这支海军不容小觑的战斗力。
校场之上,尘土微扬。一支由五百人组成的混编仪仗队正进行分列式。他们中有墨羽自幼培养的精锐战士,眼神锐利,气息沉稳;有来自漠北、身形魁梧的“苍狼”部属,带着草原的彪悍;也有南洋群岛中选拔出的勇毅土着,皮肤黝黑,目光坚定。他们身着统一制式的玄色轻甲,甲片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手持同样制式的长戟或横刀,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动作整齐如一。每一次挥臂,每一次踏步,都带着千锤百炼的默契与一往无前的气势。他们没有呐喊,但那沉默行进中散发出的压迫感,比任何嘶吼都更具威慑力。
观礼台上,玄影的目光掠过海面上如林的舰影,斗篷下的面容看不出表情,但微微绷紧的下颌线显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莫文与书生并肩而立,望着校场上那支混编而成却如臂使指的军队,眼中都流露出复杂的神色。他们深知,这样一支融合了不同背景、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武力,意味着什么。这并非炫耀,而是一种自信的宣告:华胥拥有足够的力量,守护这片海疆的安宁,保障其选择的独立发展之路。
文与武,如同华胥腾飞的双翼。文化的交融展示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创新活力,武备的严整则彰显其扞卫自身理念与生存空间的决心与能力。在这开国之日,两者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个既崇尚文明、又不乏铁血的海外强国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