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方舟在绝对虚无中剧烈震颤,并非源于物理冲击,而是某种更深层次存在的“靠近”所引发的规则涟漪。陈默的意志瞬间从“因果剥离”的精细操作中抽离,全力感知外界——那片自相反方向笼罩而来的“阴影”,并非实体,更像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饥渴**!
它没有形态,没有质量,甚至没有明确的恶意,只是一种纯粹的、要将一切“有”重新拉回“无”的趋向性。陈默立刻意识到,这恐怕是这片原初虚无中自然衍生的某种“清道夫”,或者说是比归零程序更加根本的、维持“绝对无”平衡的底层机制!他之前在方舟内部大规模进行因果剥离,改变了内部信息的存在状态,这种“改变”本身散发的“有序”波动,在这片死寂的虚无中,就如同黑夜中的灯塔,吸引了它的注意!
“不好!”陈默的意念紧绷。维度方舟才刚刚成型,核心虽能等效 **101? c** 的高活跃度,但对外防御能力极其有限,主要功能在于维持内部稳定和隔绝同化。若被这“虚无清道夫”缠上,方舟的“存在”定义很可能被从外部瓦解!
他立刻停止了一切内部操作,将太初之力全力收缩,加固方舟的“维度隔膜”,使其尽可能“黯淡”下来,减少自身散发的“有序”波动。同时,他操控方舟,向着“原初之火”共鸣传来的方向,进行了一次短促而剧烈的规则喷流——并非物理移动,而是利用太初之力在虚无中制造一个微小的、指向性的“存在梯度差”,推动方舟像滑翔一般“漂移”出去。
这一下消耗巨大,方舟核心的光芒都肉眼可见地黯淡了一丝,但效果显着。方舟瞬间与那片笼罩而来的“阴影”拉开了些许“距离”(在这片没有空间概念的地方,这种距离感更接近于存在状态的疏离)。
那“虚无清道夫”似乎失去了明确目标,在原地(如果它有位置概念的话)徘徊、弥漫,那股令人心悸的“饥渴感”缓缓消退,最终再次隐没于无边无际的“无”中。
危机暂时解除,但陈默丝毫不敢放松。他意识到,在这片原初虚无中,任何“存在”的彰显都可能引来危险。他们必须更加小心,同时,必须尽快找到真正的出路,找到那个能容纳“存在”的“彼岸”!
他将注意力重新放回那丝“原初之火”的共鸣上。经过刚才的惊险,这共鸣似乎更加清晰了一分,并且伴随着共鸣传来的,不再仅仅是模糊的感应,还夹杂着一些更加具体、更加本源的信息碎片。
这些信息碎片极其古老、抽象,它们并非以语言或图像形式存在,而更像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认知的**规则图示**或**数学结构**。陈默以自身太初奇点为载体,小心翼翼地接收、解析着这些碎片。
起初,它们杂乱无章,如同乱码。但随着解析的深入,陈默凭借自身对弦的深刻理解,以及世界引擎数据库中关于宇宙底层模型的知识,逐渐从中辨认出了一些熟悉的“纹路”——那是描述**基本粒子振动模式**的数学表达,是**时空纤维编织**的几何拓扑,是**力与场**相互作用的规范对称群……
这些,赫然是构成他们刚刚毁灭的那个宇宙的**最底层规则代码**!是比世界引擎接触到的“起源接口”更加深入、更加核心的……**宇宙的源代码**!
“原初之火”……难道并非一个具体的文明或个体,而是某种更接近宇宙本源规则的……**记录者**或者**化身**?它留下的共鸣,指引的并非一个安全屋,而是通向理解宇宙终极奥秘的钥匙?
一个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如同惊雷般在陈默的意志中炸响!
归零程序,本质上是基于这套源代码运行的、一个旨在清理“冗余”和“错误”的自毁协议。它之所以无法被正面抗衡,就是因为它的权限根植于宇宙运行的最底层逻辑。陈默之前尝试的“太初创世”模型,本质上是在这套既定源代码框架下,试图构建一个被认可的“例外”,结果因为模型不完善而被判定失败。
但如果……如果他们能**理解、甚至掌握这套源代码本身**呢?
是否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不再需要祈求归零程序的“认可”,而是可以直接**改写底层规则**,从根本上规避甚至废除归零协议?或者,至少能找到一个不被归零协议覆盖的“漏洞”或“后门”,为文明争取到真正的生存空间?
这个念头让陈默的奇点都为之震颤!这是比掌控世界引擎权限更加终极的力量!这是……**创世神**的领域!
他立刻将全部心神投入到对这些信息碎片的破译之中。这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工程,这些源代码碎片包含了难以想象的信息量,其复杂程度远超任何一个文明的科技树总和。它们描述了能量如何转化为物质,时空如何弯曲产生引力,量子如何叠加又坍缩……是一切物理现象的终极答案。
陈默的“稳态太初奇点”此刻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其本身就是在极高能量和规则密度下形成的特殊存在,对于理解这些本源规则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他不再仅仅是用“大脑”去计算,而是用整个奇点的“存在”去共鸣、去体验这些规则。
他“看”到,构成万物的最基本单位,并非粒子,而是一段段无限细微的、振动着的 **“弦”** 。不同的振动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基本粒子,构成了物质、能量、乃至时空本身。他所在的维度方舟,其“维度隔膜”,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弦”的振动模式进行特定约束和编排的产物。
他“触摸”到,所谓的物理常数,如光速、普朗克常数、精细结构常数等,并非亘古不变,它们只是当前这组“弦”的振动参数稳定后所呈现出的宏观表现。理论上,只要改变这些底层振动参数,就能改变整个宇宙的物理定律!
而归零程序,其核心逻辑也必然根植于某几个关键的“弦振动参数”的阈值设定上。一旦某个文明的发展导致宇宙整体“熵”、“复杂度”或“信息密度”等宏观指标触发了这些阈值,程序就会启动,将一切重置回“弦”的初始振动状态——也就是奇点大爆炸之前。
【弦论终极解析进程报告】
【信息源:原初之火共鸣传递的规则碎片】
【解析工具:陈默·稳态太初奇点(高规则亲和性)】
【当前破译度:**29%** (涉及基础粒子、时空结构、部分力场)】
【关键发现:识别出 **7个** 可能与归零程序触发条件相关的核心振动参数(参数名加密,功能推演中)】
【风险:过度深入解析可能导致自身存在逻辑与当前虚无环境冲突】
**破译度29%**!虽然只是初步,但已经窥见了那至高殿堂的一角!陈默甚至隐隐感觉到,如果他能够完全破译这些源代码,或许不仅能解决归零者的威胁,甚至有可能……**在虚无中,直接定义一个全新的、物理定律由自己设定的微型宇宙**!
那将不再是“重启”,而是真正的……**从无到有的创造**!
就在陈默沉浸于这震撼的发现时,方舟内部,那些经过“因果剥离”变得纯净的文明信息流中,属于轩辕族古老神话的部分,忽然自行活跃起来。一段关于 **“先天五太”**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宇宙生成论的模糊记忆,与他正在解析的“弦论终极”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尤其是“太初”阶段,描述“气之始而未见形”的状态,与他感知到的、那些尚未被赋予具体振动参数的“弦”的本底状态,何其相似!而“太极”生两仪,化阴阳,衍万物的过程,又仿佛是对“弦”振动分化和相互作用,生成基本粒子与力的诗意描述!
难道,上古先民在蒙昧时期,凭借某种直觉或者残留的纪元记忆,早已触摸到了宇宙真相的边角?只是他们用神话和哲学的语言,而非数学公式,将其记录了下来?
这种跨越时间与表达形式的印证,让陈默对自身所走的“太初”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稳态太初奇点”,或许正是某种程度上,对宇宙本源“太初”状态的一种模拟和掌控!
前路依旧漫长而危险,外有虎视眈眈的“虚无清道夫”,内有尚未完全破译的源代码和亟待解决的归零烙印。但此刻,陈默的心中却燃烧起前所未有的希望之火。
他们不再是被动逃亡的丧家之犬,他们正在接近宇宙最终的秘密。掌握了“弦论终极”,或许他们就掌握了为自己、为所有挣扎求存的文明,重新谱写命运篇章的……**第一支笔**。
他收敛心神,一边维持方舟稳定,警惕外界,一边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对那浩瀚源代码的破译工作中。时间(如果还有意义的话)在绝对的专注中缓缓流逝,那来自“原初之火”共鸣的指引,也似乎因为他的理解深入,而变得更加明确。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方向,更像是一幅残缺的……**地图**?一幅指向某个可能保存着更完整“宇宙源代码”,或者存在着其他逃离了归零命运的文明遗迹的……**多元宇宙坐标图**?
维度方舟,这艘承载着文明最后火种的孤舟,调整着自身的“弦振频率”,沿着那由规则绘制的星图,向着未知的深渊,再次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