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有本事。”冉秋叶心里甜滋滋的。
李建东这个人,要长相有长相,要技术有技术,样样都出众。
最重要的是对她和家人特别好,完全不在意她的家庭背景。
学校里已经开始讲究出身了。
她的班主任都快撑不住了。
这次她总算找了个好人家。
“别说了,上车吧。”李建东认得冉秋叶家的路,之前送过她。
她住在东直门大街,离这儿挺远,是坐电车来的。
他骑着自行车,载着人,用尽全力,硬是把自行车骑出了电动车的劲头,速度能达到每小时三十公里。
要是路况好点,他都能骑出汽车的速度。
一路上,俊男靓女,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车把上还挂着活鱼活鸡……
谁看了都觉得这是天生一对。
“啧啧,谁家闺女这么有福气。”
“可不是嘛,新自行车,还有鱼有鸡,真享福!”
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李建东听着这些夸赞,心里乐开了花。
冉秋叶悄悄把脸贴在李建东后背,感受着这份温暖。
大约半个钟头后,两人到了冉秋叶家。
这是一处独门独院的小宅子,前后两进院子,以后少说值上亿。
院门开在胡同里,不靠主街,很安静。
这是东二环的地界。
但李建东看着这院子,心里却微微皱眉。
住得这么好,冉秋叶家果然不简单,毕竟是归国华侨,买得起这样的宅子。
可再过几年,这院子就会成为她被罚去扫厕所的证据之一。
相比之下,他那人员混杂的四合院,闹哄哄的大杂院,反倒成了天然的保护伞。
“我去开门,爸爸今天休息,父母都在家。”冉秋叶先跳下车,快步走到门前打开院门。
“爸妈,建东来了。”冉秋叶清亮柔和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
不一会儿,一位气质优雅、举止端庄的中年妇人从正屋走出来。
“你爸还在后院看书呢,”冉母说着,目光转向门外的李建东,脸上露出欣喜,赶紧迎上来,“哎呀,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快进来吧。”
“好的,伯母。”李建东现在还不好改口,笑着把自行车推进院子。
看到车上满载的东西,冉母有些惊讶。
她曾在国外生活,这些东西在国外并不稀奇。
但回国多年,她知道这些物资的价值,普通人家一年也难得见到一次。
“来就来吧,带这么多东西做什么?”冉母有些为难。她也是大家闺秀出身,既不会杀鸡也不会处理鱼,和娄小娥一样。
以前家里雇有佣人和保姆,但这几年形势变化,冉父悄悄辞退了帮工,偌大的宅子只剩下一家三口。
“今天的饭菜我来做,伯母您放心。”李建东自信满满地说。
冉母顿时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好感,既有胆量又勤快。
“这怎么行,你是客人,怎么能让你动手?”冉母推辞着说。
“没关系,秋叶是我女朋友,咱们就是一家人,不用客气。”李建东坚持道。
“好孩子,你和秋叶先到屋里坐一会儿,我给你们泡茶。”冉母说道。
李建东笑了笑,跟着冉秋叶来到西厢房旁边的厨房。
他把鸡、鱼、油、糖等食材一件件放好,这时冉秋叶才发现带来的东西比她想象中还要多。
“你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真是太谢谢你了,建东。”冉秋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像秦淮如,拿傻柱的东西总是多多益善。
何雨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妹妹饿得面黄肌瘦,却从未想过给她一口吃的。
正因如此,何雨水对傻柱恨之入骨,故意撮合他与别人,就是为了看他断子绝孙。这才是后来兄妹之间形同陌路的真正原因。
“没事。”李建东心里想着,自己系统空间里的兔子、鸡鸭鱼已经多得快要泛滥了。
放下礼物后,两人走进堂屋喝茶。
在冉秋叶家,李建东表现得格外规矩,一副文质彬彬的技术员模样,让冉秋叶忍不住发笑。
这与他在自己家时完全不同——那时他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只差最后一步。
此刻他们聊的都是文人雅士的话题。
从古诗词谈到李叔同,再说到民国文人,这些话题在如今看来显得曲高和寡。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建东随口吟诵道。
他现在的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这些经典诗词都能信手拈来。
“说得很好。”冉父这时从里屋走出来,脸上带着赞许地看着李建东。
这孩子越看越像年轻时的自己:身材高大,风度翩翩,完全没有那个年代工人常见的土气。
其实他已经在窗外听了很久。
毕竟他只有一个女儿,绝不能让她被人骗了。
相比之下,娄小娥的父亲就被骗了。那时候出身成分太重要,许大茂既是电影放映员,又是三代贫农,地位比娄家高很多。
再加上许大茂能说会道。
这才导致了白富美下嫁的悲剧。
而李建东给冉父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彬彬有礼,教养良好,学识渊博。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真本事,懂得谋生之道,不是那种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冉父年轻时也是富家子弟,深知书呆子在社会上生存有多难。他也是出国吃苦后才学会低头做人。
回国后,又经历了一番思想上的洗礼。
之后冉秋叶起身离开,由冉父亲自陪着。
“李叔同的《送别》,当年真的说尽了我们这些游子的心事。这些年出国又回国,看多了人间的聚散离合。”冉父感慨地说。
“是,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李建东一边说着,心里却清楚,这个“未来”至少还要等十几年。
“说得对,日子总会慢慢变好。只要走正道、办正事,生活就一定会向上发展。”冉秋叶的父亲语气坚定地说道。
这话听起来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李建东从这句话中听出了冉父目前正遇到一些困难。他没有多问,这种事需要时间去解决。
两人又聊了些别的,很快转到了李建东提到的空调上。
“空调是欧美流行的设备。早在1924年,底特律一家商场因为天气太热,顾客不适,就率先装了三台空调。国内也有,1937年中行大厦就用上了空调。”
“现在主要是日本空调占主导。海外朋友来信说,日本工业正在赶超欧美,他们是从废墟里发展起来的。”冉父感叹道。
李建东点点头。再过十年,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将迎来鼎盛时期,据说光是东京的地产价值就能买下整个国家。
直到某方出手干预,日本才陷入长达三十年的停滞。没错,即便他穿越前,日本经济仍在萎缩,几乎没有增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建东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这句话让冉秋叶的父亲大为震惊。
因为这种观点,只有他几位海外朋友说过,普通人都接触不到。
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某方的支持和产业转移,知道的人不多。
日本国土狭小,内需有限,必须依赖欧美市场。一旦欧美关闭市场,他们就会陷入困境。
日本空调目前在欧美很畅销,主要靠低廉的人工和优质的产品。我们的成本其实更低,只是技术还有差距。不过空调原理并不复杂,日本企业当初也是仿制欧美产品起家的。
“我正在研究相关资料,如果能拆解一台就更好了。”李建东自信地说。凭借系统赋予的机械专长,他完全有能力通过拆解掌握组装技术。
“我想办法,记得**厂有几台报废的进口空调。”冉秋叶的父亲决定帮忙。虽然要动用人脉资源,但为了支持年轻人的梦想,推动国内技术进步,这点付出值得。而且,在他心里,早已把李建东当成自家人了。
两人聊得正欢,几乎忘了时间。李建东急忙起身道歉,快步走向厨房帮忙。这时冉秋叶和母亲正对着活鸡活鱼不知所措,拿着刀迟迟不敢下手。李建东的出现正好解了围。
“交给我来处理吧。”他笑着接过刀具。
“这怎么行,你是客人,应该陪世伯聊天才是。”冉母有些不好意思。以前这些活都是厨师阿才做的,现在家里没人帮手,平时都是在食堂解决三餐。
“伯母别客气,我厨艺不错,秋叶可以作证。”李建东边说边熟练地处理着食材。冉母见状,悄悄对女儿说:“丫头,你以后可有福气了。”
听到这话,冉秋叶突然满脸通红地跑开了。
“这孩子,给学生上课都不脸红,这会儿倒害臊起来了。”冉母摇头笑着,转身去书房找些技术书籍准备送给李建东。难得遇到这么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她自然要全力支持。
两小时后,李建东端出一桌丰盛的菜肴。
冉秋叶想进厨房帮忙,却被李建东拦在门外:“油烟重,别熏着你。”
“这手艺真是绝了!”尝遍山珍海味的冉父赞不绝口,“秋叶,就凭这本事,建东走到哪儿都不会饿着。”
冉母连连点头:“今天总算托秋叶的福,好久没闻到这么香的饭菜了。”说着与丈夫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这个女婿一定不会让女儿受苦。
席间气氛融洽,冉母打趣道:“吃了建东做的菜,往后你伯父该嫌我手艺差了。”
“我天天来给你们二老做饭。”李建东顺势接话。
“那怎么行,”冉母脱口而出,“秋叶总要嫁去你家的。”
“我现在就盼着女婿常来呢。”冉父笑着附和。
“爸妈!”冉秋叶羞红了脸。刚确定恋爱关系就被提起婚事,可见李建东多讨长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