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兄弟部门的刁难,像几道无形的枷锁,试图拖慢林眠团队的脚步。虽然通过邮件升级、当面沟通等“明牌”手段,部分阻塞得到了缓解——基础设施部不情不愿地分配了资源,市场部也交出了数据,行政部的采购流程开始启动——但那种被针对的压抑感和潜在的协作阻力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因此耽误的时间是实打实的。
团队内部,最初的将信将疑,在遭遇现实挫折后,开始向焦虑和一丝动摇转化。尤其是王磊,看着被拖延了两天的进度,好几次欲言又止,眼神里写着“如果加加班,说不定就赶上了”。
林眠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知道,仅仅依靠强硬的态度和规则反击是不够的,团队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突破的胜利,来真正稳固军心,证明“高效”而非“耗时间”的价值。
“智慧城市”底层架构的核心模块——动态资源分配算法的优化,遇到了瓶颈。张桐带领的技术小组尝试了几个主流方案,但在模拟复杂城市数据流时,要么响应延迟过高,要么资源利用率不佳。常规的头脑风暴和试错,在眼下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显得效率低下。
这天下午,林眠将张桐、老陈以及负责该模块接口设计的小米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和他们一起坐在了会谈区的沙发上,面前的白板上画着当前遇到瓶颈的算法结构图。
“目前的几个方案,核心问题在于预判机制不够精准,要么过度分配造成浪费,要么分配不足导致拥堵。”张桐指着白板,语气带着技术专家遇到难题时的专注与一丝烦躁,“我们需要一种更智能的、能够根据实时数据流特征进行动态调整的预测模型。”
“但构建这种高精度预测模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复杂的训练,时间上来不及。”老陈补充道,眉头紧锁。
小米也点头:“而且对系统实时计算能力要求很高,可能会影响边缘节点的响应速度。”
问题环环相扣,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林眠安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发表意见。他目光落在白板复杂的图表上,眼神似乎放空了一瞬。【睡眠系统】在后台无声运行,将当前遇到的问题、团队成员提供的细节、以及他之前积累的相关知识碎片进行高速关联与演算。
几秒钟后,他仿佛从某种内在的检索中回过神来,目光重新聚焦。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拿起笔,在白板的空白处,写下了几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问题:
1. “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预测’的绝对准确性?能否接受一定范围内的误差,但换取决策速度的极大提升?”
2. “资源分配的决定,是否必须由中心节点做出?能否下放部分决策权,让边缘节点基于本地简单规则进行快速自组织和协同?”
3. “除了计算资源,数据本身的流动路径和优先级,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隐性’的调度信号?”
这三个问题,如同三把钥匙,瞬间撬动了僵固的思维定势。
张桐盯着那几个问题,原本有些涣散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嘴里喃喃自语:“预测准确性……决策速度……误差范围……对啊,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百分百预测准?在大多数场景下,80%的准确率加上毫秒级的决策,远比95%准确率但需要秒级决策更优!”他猛地抓起笔,在旁边快速演算起来。
老陈则是被第二个问题点醒了:“决策权下放?边缘节点自组织?这……这有点像生物群体的协同机制!单个个体规则简单,但群体却能涌现出智能!如果每个边缘节点只根据本地负载和相邻节点状态做简单调整,或许真的能避免中心节点的瓶颈!”他兴奋地推了推眼镜,开始构思这种分布式协同的可行性。
小米的关注点则在第三个问题上:“数据流动路径作为调度信号……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设计一套数据优先级标签体系,高优先级的数据自动抢占最优路径和资源,低优先级的则排队或走备用路径……这比统一的调度算法更灵活!”她立刻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画起了数据流示意图。
林眠没有打扰他们,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偶尔喝一口水。他提出的问题,正是【睡眠系统】整合信息后生成的“灵感提示”的转化。他没有直接给出“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而是通过精准的提问,引导团队成员自己走向那条隐藏的高效路径。
办公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键盘敲击声和偶尔兴奋的低语。之前笼罩的焦虑和挫败感被一种专注和探索的热情所取代。
半个小时后。
“有了!”张桐第一个抬起头,眼睛发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轻量级预测+快速反应’的混合模型!牺牲一点预测精度,换取决策速度,再结合反馈机制实时修正!模型复杂度大大降低,训练时间也能缩短至少60%!”
“我这边也想好了!”老陈激动地说,“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基于本地负载信息和简单通信协议的边缘节点协同算法!中心节点只负责宏观策略制定和异常处理,大部分调度决策由边缘节点自主完成!这样不仅能提升响应速度,系统的鲁棒性也会更强!”
“数据标签体系我也初步构思好了!”小米展示着平板上的草图,“可以根据数据类型、紧急程度、价值密度等多个维度打标签,建立动态优先级映射到资源分配的策略!”
三个原本看似无解的问题,在林眠那几个关键问题的引导下,竟然各自找到了突破性的思路,而且这些思路彼此之间还能有机结合起来。
“很好。”林眠点了点头,脸上依旧没什么夸张的表情,但眼神中流露出赞许,“将你们的思路整合,形成新的方案框架。张工负责核心算法重构,陈工负责边缘协同机制设计,小米完善数据标签体系并与前后端对接。明天上午,我要看到详细的方案文档和初步的可行性验证数据。”
“没问题!”三人异口同声,语气中充满了信心和干劲。他们拿着各自的记录,匆匆离开办公室,迫不及待地要去实现刚刚诞生的灵感。
林眠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走到窗边。夕阳正在落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
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将【灵感碎片】以引导的方式应用于团队协作。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直接给出答案,或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无法培养团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通过关键提问引发的“顿悟”,不仅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高效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这场由外部刁难引发的内部危机,反而成了【灵感碎片】团队应用初试的契机。一支不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更开始学会利用集体智慧和高维提示去突破瓶颈的团队,正在悄然成型。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那个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基础上——一个得到充分休息、能够清晰思考的大脑。林眠看了一眼角落里的懒人沙发,觉得今晚或许可以多给自己二十分钟的休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