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赵乾暗中发力,试图从林眠团队的过往中挖掘“罪证”的同时,那个被林眠当作“玩具”抛给团队、旨在解决通讯软件卡顿问题的“智能流量调度与渲染加速中间件”项目,却在一种纯粹的技术热情驱动下,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悄然生长。
没有KpI的压力,没有死线的催逼,团队成员们将这项工作视为繁忙日常中有趣的调剂和智力上的挑战。他们利用工作间隙,甚至一些个人时间,自发地研究、讨论、编码、测试。那种摆脱了功利目的、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的纯粹感,反而激发出最大的创造力和效率。
张伟和王琦在底层调度算法上取得了关键突破。他们并没有直接套用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而是另辟蹊径,结合对用户操作行为的细致观察,设计出了一套极其精巧的、基于规则和轻量级预测的优先级动态调整机制。这套机制资源占用极低,响应速度却极快,在模拟测试中表现出的效果,甚至超过了他们初期预想的机器学习方案。
“我们管它叫‘直觉式调度’!”张伟兴奋地向林眠演示着原型,“它就像个老司机,不用看导航,凭感觉就知道下个路口该怎么走,避开了所有拥堵!”
李思雨则带领前端和交互设计的同事,将那个“智能管家”的概念具象化到了一个令人惊艳的程度。他们设计出了不止一套UI界面,从沉稳可靠的“管家”风格,到灵动可爱的“助手”风格,甚至还有极简透明的“幽灵”模式。更重要的是,交互逻辑极其人性化,用户几乎无需学习,就能直观地理解和使用这个“管家”为自己服务。
“我们做了用户测试,哪怕是对技术一窍不通的行政同事,都能在五分钟内上手,并且表示‘离不开了’!”李思雨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而团队里其他成员,则在数据传输压缩、缓存策略、系统兼容性等方面,各自贡献了巧妙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像一块块精心打磨的拼图,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稳定、且性能卓越的原型系统。
当他们将这个原型安装在几台测试机上,并连接上公司那套臃肿的通讯软件后,效果是立竿见影且震撼的。
原本在多个大型文件传输和窗口切换时必然出现的卡顿、延迟,几乎消失无踪。软件的响应速度变得丝般顺滑,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测试者们纷纷惊呼“不可思议”、“像换了一台新电脑”、“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直到这时,团队成员们才真正意识到,他们随手“玩”出来的这个东西,可能远不止是一个“玩具”那么简单。
在一次非正式的项目进展讨论会上,负责研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团队成员小陈,在仔细了解了整个技术架构和实现原理后,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眠哥,各位,我觉得……我们这个‘丝滑管家’,好像……可以申请专利了。”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小陈,脸上带着惊讶和不确定。
“申请专利?”张伟挠了挠头,“我们就是随便搞搞,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而已……”
“不,”小陈摇摇头,语气变得认真起来,“我仔细研究过。我们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那套‘直觉式调度算法’,以及将系统底层资源调度与特定应用用户体验如此深度结合的整体架构,具有很高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目前市面上还没有看到完全相同的技术方案。而且,它的‘工业实用性’再明显不过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意味着,它很可能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潜力。一旦获得授权,这不仅是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李思雨眨了眨眼。
“想象一下,”小陈开始描绘,“不仅仅是咱们公司内部使用。任何一家使用类似臃肿办公软件的中大型企业,都可能面临同样的效率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个中间件打包成独立的产品,或者以技术授权的方式提供给软件开发商甚至硬件厂商……这里面潜在的市场规模,非常可观。”
这番话,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团队成员们原本只是局限于“解决自身问题”的思维壁垒。他们看着屏幕上那个运行流畅、几乎感觉不到存在的原型,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手中掌握的,可能是一个足以改变某些行业工作体验的“金矿”。
林眠一直安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太多意外。他当初提出这个构想时,凭借【灵感库】的关联分析,就已经隐约预感到了其潜在价值。如今,团队的出色表现将这种价值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那就去做个初步的价值评估吧。”林眠开口,语气依旧平静,“找一家靠谱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不要声张。”
评估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林眠动用了自己的一些私人关系,联系了一家在业内以严谨和权威着称的知识产权评估公司。
评估专家们在详细审查了技术文档、测试数据,并亲自体验了原型之后,给出的初步结论让所有知情者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评估报告用冷静客观的文字指出:该技术方案构思巧妙,创新点明确,解决了当前企业级软件普遍存在的性能瓶颈与用户体验不佳的痛点,技术壁垒较高。初步判断其市场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可用于优化现有办公软件,甚至可能对操作系统层面的资源管理思想产生影响。基于保守估计,该专利技术潜在的商业价值(包括直接产品化、技术授权、乃至可能引发的行业标准变革带来的衍生价值),预计在数亿人民币级别,并可能随着生态的建立而持续增长。
数亿级别!
当这份简短的评估结论被小陈低声念出来时,连一向淡定的林眠,眉梢都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更不用说张伟、李思雨等团队成员,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拢。
他们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玩”、“有用”,却从来没想过,它竟然能值这么多钱!
“我……我靠!”张伟憋了半天,只憋出这么一句。
“这……这够我买多少条裙子啊……”李思雨眼神发直。
王琦则是激动地抓住小陈的胳膊:“老陈,你没看错吧?多少个零?你再数数!”
震惊过后,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狂喜和成就感。他们亲手创造的东西,被权威机构认可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远远超过了任何物质奖励。
然而,狂喜之余,一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也立刻浮现在所有人的心头:
这个专利,以及它背后巨大的潜在利益,归属权到底是谁?
是作为构想提出者和项目发起人的林眠?
还是付出了具体劳动和智慧的所有团队成员?
亦或是……提供了工作环境和资源的公司——鼎盛科技?
几乎在同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林眠。
林眠感受到了众人的目光,他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说:
“看来,我们这个‘玩具’,玩得有点大了。”
办公室里刚刚升腾起的兴奋热度,仿佛被这句话吹入了一丝冰冷的空气,瞬间冷却了不少。
是啊,玩得太大了。大到已经无法再仅仅被视为一个“玩具”了。
巨大的价值,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