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康熙大典筹备渐入佳境,京城治安与地方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日朝会,胤禛趁议完大典事务的间隙,上前奏请:“皇阿玛,如今京城人口日增,且大典临近需加强安保,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十三弟刚回朝便理顺军需,行事沉稳且熟悉京中防务,臣弟举荐他兼任九门提督,既能保障京城安稳,也能让他更好协调军政事务。”
康熙沉吟片刻,看向站在朝臣中的胤祥,见他目光坚定,便颔首应允:“胤祥确有才干,兼任九门提督正合适。你需记住,九门提督掌京畿门禁,不仅要防乱,更要护百姓安宁,不可懈怠。”胤祥躬身领旨,语气郑重:“儿臣定不负皇阿玛与四哥所托,守好京城门户,让百姓安心、大典顺利。”
消息传开,京中百姓无不安心——胤祥此前治理淮河时便以亲民着称,如今掌京畿防务,众人都信他能护一方平安。而胤祥上任后,果然迅速整顿城门守卫,加强夜间巡逻,还特意叮嘱下属:“对待百姓要温和,不可借安保之名扰民,咱们守城门,守的就是百姓的踏实日子。”
与此同时,福建因毗邻台湾,需加强与台湾的军政联动,李卫的调任事宜也被提上日程。胤禛再次奏请:“皇阿玛,李卫在江南时善查贪腐、懂民生治理,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需一位能连通两岸、务实肯干的官员坐镇。派李卫任福建巡抚,既能协助台湾巩固新政,也能防范海上隐患,实为最佳人选。”
康熙对李卫的能力早有耳闻,当即准奏。李卫接到调令时,正在江南核查粮价,得知要去福建,他第一时间便去拜访即将离京赴西北的胤禵,请教台湾治理经验:“十四爷,福建与台湾往来密切,您在台湾的民生举措,我到了福建定好好借鉴,绝不让两岸百姓受委屈。”胤禵笑着拍他的肩:“你办事我放心,记住多去民间走走,比坐在府衙里看奏折管用。”
李卫赴福建上任后,果然如其所言,第一时间便乘船前往台湾,与胤禟商议两岸通商事宜——他推动在福建厦门与台湾鹿港设立“两岸通商码头”,减免部分关税,让台湾的稻米、海盐能更便捷地运到福建,福建的丝绸、茶叶也能更快抵达台湾,两岸百姓都从中受益。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胤祥在京城城门巡视,亲手扶着年迈的百姓过马路,脸上满是温和;李卫在福建码头与台湾商人交谈,记录下他们的需求,身后是往来穿梭、满载货物的船只。玉佩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是将京城的安稳与福建的热闹连在一起,绘出一幅“内安外稳”的民生图景。
虫洞的光芒渐渐开阔,像是为这场“任贤安内、镇护边疆”的部署喝彩。胤禛的两次举荐,既用对了人,更找准了“护民安邦”的核心——内靠胤祥守京畿护百姓,外靠李卫通两岸促民生,一内一外,共同为大清的安稳筑牢根基。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任贤理事”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胤祥巡城门、李卫访台湾的场景,并陈列了两岸通商码头的文书复刻本。游客们看到胤禛精准举荐、胤祥与李卫各司其职的画面,纷纷感叹:“真正的治世,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胤禛能看透人才所长,胤祥与李卫能践行护民之责,这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默契,正是盛世的底气。”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城门百姓欢笑、码头商船往来的画面,与通商文书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江山的安稳,从来不是靠权力威慑,而是靠选对贤才、做好实事;每一份为百姓着想的安排,都是在为江山长久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