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带着原型手枪入宫时,康熙正与弘历在御书房商议边军训练进度。见胤禩捧着一个锦盒进来,康熙笑着打趣:“你这急匆匆的模样,莫不是英台提议的‘小手枪’真造出来了?”
胤禩连忙打开锦盒,将小巧的手枪取出:“回皇阿玛,幸不辱命!这手枪仅手掌大小,单手握持即可射击,射程五十步,适合巡逻、近战使用,比长枪灵活多了!”说着,他按英台此前叮嘱的安全要点,卸下弹仓展示给康熙看,又在御花园空地上演示了一次射击——铅弹精准击中树干,声音却比长枪更清脆,后坐力也更小。
康熙接过手枪,反复摩挲着光滑的枪身,眼中满是惊叹:“不过半月便造出这般精巧的武器,发明部果然没让人失望!有了长枪守阵地、短枪护巡逻,我大清边防再添一重保障!”弘历凑上前,好奇地询问装弹步骤,胤禩耐心讲解时,康熙忽然神色一正:“这武器虽好,却也需定好规矩,免得伤人。”
他当即召来兵部、刑部官员,当场定下三条使用要求:
1. 手枪仅限军中将士与边防官员使用,民间严禁私自铸造、持有,违者按律严惩;
2. 将士使用前需通过严格考核,熟悉装弹、卸弹与安全操作,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接触;
3. 非执勤、训练时,手枪需统一交由营地军械库保管,弹仓与枪身分开存放,防止误触走火。
胤禩与官员们齐声领命,康熙又补充道:“你再让人写一份《手枪安全使用手册》,随枪分发至各军营,让每一位使用者都熟记规矩。创新要敢想,安全更要守牢,这才是长久之道。”
消息传到四爷府,英台听闻康熙定下的安全要求,笑着对胤禛道:“陛下考虑得比我们还周全,有了这些规矩,既能发挥手枪的作用,也能避免隐患,真是一举两得。”胤禛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认同:“父皇治国向来如此,既重创新突破,也重稳妥周全,我们该多学学这份心思。”
此时,藏边首批进京训练的士兵已掌握新枪使用技巧,正准备返程——他们不仅带回了训练成果,还将带着《手枪安全使用手册》的抄本,为后续批次的士兵做示范。而发明部里,工匠们已开始优化手枪细节,计划在下一批量产中,让枪身更轻便、装弹更快捷。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御花园内,康熙手持手枪与官员们议事;藏边军营外,首批受训士兵带着手册返程,脸上满是坚定。玉佩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为这份“创新与安全并重”的治理智慧,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光芒渐渐与御花园、藏边的光影交融,恢弘而安稳——手枪的出世是创新的突破,康熙定规是安全的守护,二者结合,让大清的防务革新既“有锐度”,又“有温度”。从朝堂定规到边关落地,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妥,也让“守护众生”的初心,在制度与创新的支撑下愈发坚定。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短枪呈帝与定规防”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康熙观手枪、与众臣定规矩的场景,并陈列了《手枪安全使用手册》复刻本。游客们看到康熙既重创新又重安全的举措,纷纷感叹:“真正的强盛,从不是只追求技术领先,更要兼顾规则与安全。康熙的定规,让创新成果能稳妥落地,这便是大国治理的成熟智慧。”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康熙手持手枪议事的画面,与手册复刻本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家国的进步,需要创新的勇气,也需要守规的清醒;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条规则的完善,都在为家国的和平与繁荣,筑牢最可靠的根基。
需要我帮你把“手枪的核心优势”与“康熙定规的安全考量”整理成一段解读吗?让这段情节体现的“创新突破与风险防控”内核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