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京城,公主府内暖意融融。英台特意派人将远嫁漠北的荣宪公主、蒙古巴林部的端敏公主等几位外嫁公主接回京城,除了团聚,更有一桩关乎民生与邦交的大事相商。暖阁内,英台看着几位公主,笑着说道:“妹妹们此次回京,除了与家人团聚,我还想托你们帮个忙——如今台湾海鲜在大陆销路极好,若你们能将海鲜带回夫家部落,开设海鲜市场,不仅能让部落百姓尝到新鲜海产,还能为部落增添一笔可观的收入,岂不是两全其美?”
荣宪公主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四嫂,海鲜长途运输容易变质,咱们该如何保证新鲜呢?”英台早有准备,当即让人抬来一个特制的木箱,打开后里面铺着厚厚的冰块,还有密封的隔板:“这是江南工匠新做的‘保鲜箱’,冰块可保五日低温,再配上台湾的腌制海产与干货,运到漠北、蒙古绰绰有余。朝廷还会为你们提供首批货物补贴,后续利润全归部落所有。”
端敏公主听后,心中一动:“若能让部落百姓吃到新鲜海产,再赚些银钱,夫家定能对我刮目相看。只是不知这海鲜利润如何?”英台笑着拿出台湾商会的账本:“你看,去年台湾海鲜在京城售卖,利润率能达到五成。漠北、蒙古此前少有海产,价格还能再高些,利润只会多不会少。”
几位公主见英台考虑得如此周全,纷纷应允。三日后,她们带着装满保鲜箱的漕船启程,荣宪公主还特意带上了两名台湾厨师,计划在漠北先举办“海鲜品鉴会”,让部落百姓先尝鲜,再正式开设市场。
荣宪公主抵达漠北后,很快便举办了品鉴会。她的丈夫——漠北部落首领起初还不以为然,觉得“海产远不如牛羊肉实在”,可当他尝了一口台湾厨师做的清蒸龙虾,鲜美的滋味瞬间征服了他,不禁惊讶道:“这海产竟如此美味?若能在部落售卖,定能大受欢迎!”
品鉴会大获成功后,荣宪公主的海鲜市场很快开张。部落百姓纷纷前来采购,腌制海产、海鲜干货更是被一抢而空。首个月结算时,市场利润竟达到了三千两白银,首领看着账本,眼中满是震惊:“没想到卖海产能赚这么多!比咱们往年贩卖皮毛的利润还高!”他当即对荣宪公主说:“往后你尽管多从台湾运货,部落全力支持你!”
端敏公主在蒙古巴林部的进展也十分顺利。她的海鲜市场不仅吸引了部落百姓,还引来了周边部落的商户,不少商户甚至主动与她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巴林部婆母见端敏公主为部落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利润,对她的态度也彻底改变,不仅不再克扣她的份例,还主动帮她打理市场事务,婆媳关系日渐和睦。
消息传回京城,英台与胤禛正陪康熙翻看各地奏报。看到外嫁公主们的汇报,康熙笑着说:“英台这主意真是妙!既让外嫁公主在夫家挺直了腰杆,又打通了台湾海鲜的新销路,还增进了部落与大清的联系,一举三得!”
英台躬身回道:“父皇,这只是个开始。往后还可让公主们将大陆的丝绸、瓷器带到部落,再将部落的皮毛、药材运回大陆,形成‘双向贸易’,既能让两地物产互通,也能让部落更依赖大清,边疆自然更稳固。”
胤禛也补充道:“儿臣已让人与台湾商会商议,为外嫁公主开通‘专属漕运线路’,确保海鲜能更快、更鲜地运抵部落。同时,让施琅水师沿途护送,保障运输安全。”
此时的漠北,荣宪公主正与丈夫商议扩大海鲜市场,计划在周边部落开设分店;蒙古巴林部,端敏公主正忙着将部落的皮毛打包,准备运往大陆;台湾的漕港,装满海鲜与丝绸的漕船正扬帆起航,驶向远方。一幅“公主拓商、两岸互通、边疆和睦”的图景,在大清的疆域上徐徐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漠北海鲜市场,百姓们争相采购;台湾漕港,漕船扬帆起航;蒙古巴林部,端敏公主查看皮毛货物。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公主携货、商通边疆”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边疆和睦、物产互通的永恒印记。从外嫁公主携货拓商,到双向贸易的兴起,从部落利润倍增到边疆稳固,大清用“以商促和、以利固边”的智慧,将每一份商机都化作了边疆安定的纽带。这份藏于市井交易、公主担当里的向心力,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闪耀,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