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台与天地共鸣的消息刚在朝堂传开,又一桩喜事便传到了紫禁城——此前奉命驻守西北边关的十阿哥胤?,终于完成防务交接,带着十福晋与一双儿女回朝。消息传到乾清宫时,康熙正与胤禛、英台商议南洋使臣觐见的礼仪,当即笑着拍案:“好!胤?这孩子守了西北三年,总算能回家团圆了!传朕旨意,命内务府备好他爱吃的奶酥与鹿肉,再把他原先的府邸打扫干净,让他们一家好好歇息!”
三日后,京郊的迎亲驿馆外张灯结彩,胤禛与英台带着弘历、阿尔泰等小辈早早等候。远远望见一队风尘仆仆的车马驶来,为首的正是身着铠甲、身形魁梧的胤?,他勒住马缰,目光扫过驿馆前的亲人,眼中瞬间泛起暖意,翻身下马便大步上前,一把抱住胤禛:“四哥!我可算回来了!”
胤禛拍着他的后背,笑着打趣:“你再晚回来几日,南洋的香料都要运进京城了,怕是赶不上尝头一口鲜。”英台也走上前,看着胤?身后掀开车帘的十福晋,笑着道:“弟妹一路辛苦,孩子们都长这么高了。”
十福晋牵着一双儿女走下车,女儿胤兰穿着粉色袄裙,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儿子胤恒却学着父亲的模样,挺着小胸脯向胤禛行礼:“侄儿见过四伯、四伯母!”逗得众人哈哈大笑,连空气中的风尘味都淡了几分。
回宫面圣时,胤?将西北的防务奏报一一呈给康熙,从加固的城防到训练的新兵,从与蒙古部落的互市到剿灭的小股盗匪,说得条理清晰。康熙听着,不时点头,待他说完,才温声问道:“这三年在西北,苦不苦?”
胤?挺直脊背,声音铿锵:“儿臣不苦!看着西北百姓能安稳放牧、通商,看着边关再无盗匪侵扰,比什么都强!只是……”他话锋一转,目光柔和下来,“只是时常想念父皇,想念四哥四嫂,想念家里的热饭热菜。”
康熙闻言,眼中泛起泪光,招手让胤兰与胤恒走到身前,摸着他们的头笑道:“好孩子,往后跟着阿玛额娘在京城住,皇爷爷天天让御膳房给你们做好吃的。”
当晚,康熙在乾清宫设家宴,召来胤禟、胤禵等阿哥,与胤?一家团聚。宴席上,胤?说起西北的趣事——冬日里与士兵们一起在雪地狩猎,春日里帮牧民修补帐篷,夏夜听蒙古老人讲草原传说,听得众人津津有味。胤禟趁机提起台湾的海产与南洋的香料:“十弟,明日我带你去京城的海鲜市场,让你尝尝台湾的龙虾,再给你留些南洋的胡椒,往后你做鹿肉时放上些,保准味道更鲜!”
胤禵也笑着接话:“等南洋使臣来了,咱们一起去听他们讲海岛的故事,往后若有机会,我带你去东瀛看看灯塔,带你去台湾的渔港,让你知道这几年咱们大清的商路通到了多远的地方。”
英台看着手足间热络的模样,又看了眼身旁含笑的胤禛,心中满是安稳。十福晋拉着她的手,轻声说起西北的艰辛:“刚去西北时,胤?天天忙着防务,我便学着给士兵们缝棉衣,给牧民们送药材。有次遇上沙尘暴,帐篷都被吹翻了,胤?还在外面巡查,我抱着孩子们在山洞里等了他一夜,直到天亮才见他满身沙尘地回来,那一刻才知道,守着边关,守着百姓,有多不容易。”
英台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如今回来了就好,往后有我们在,再也不用受那份苦了。”
夜深时,家宴散去,胤?牵着十福晋的手,带着孩子们走在回府的路上。街道上的宫灯映着积雪,泛着温暖的光,偶尔传来百姓的欢笑声。胤恒指着远处的紫禁城,好奇地问:“阿玛,咱们以后都能住在京城吗?都能见到皇爷爷和四伯他们吗?”
胤?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眼中满是温柔:“能,咱们以后再也不分开了,还要一起看着大清越来越好,看着你四伯四伯母他们,把大清的商路通到更远的地方,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小星禾手中的玉佩,此刻映出的画面里——十阿哥一家走在京城的街道上,灯笼的光映着他们的笑脸;乾清宫内,康熙正翻看胤?带回的西北地图;南洋的航线上,使臣的船只正朝着京城驶来。玉佩的光与街道的灯火交织,像是在为这份手足归朝的团圆,为这份国泰民安的盛世,送上最温暖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中消散,留下的只有皇室亲眷的同心相守,与天下百姓的安乐生活。从西北的边关坚守,到京城的团圆家宴,从手足间的相互扶持,到四海通商的繁荣景象,大清用“守护与归航”的温情,用“同心与共赴”的担当,将每一份情谊都化作了盛世的基石。这份藏于团圆笑语、市井烟火中的荣光,终将在大清的土地上长久停留,书写着永不落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