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江南运河旁,一座新的“安康堂”正热闹开业。门前挂着英台亲笔题写的匾额,堂内分设诊区、药房与养生讲堂,御医们坐诊问诊,药童们按方抓药,讲堂里还不时传来百姓学习养生操的笑声——这是英台提议在各地设立的便民医馆,既为百姓免费查体,也低价提供她研制的药方,让安康之风吹进更多角落。
英台与胤禛站在堂外,看着百姓们有序进出,一位老奶奶握着英台的手,颤巍巍地说:“福晋娘娘,以前看病要跑几十里路,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还能学到养生日子,真是托了您的福啊!”英台笑着回握:“这是朝廷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你们安康,我们就放心了。”
从江南返程时,船队路过当年平叛的舟山海域。英台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的渔村,如今那里炊烟袅袅,渔船在海面穿梭,早已没了当年战乱的痕迹。胤禛走到她身边,递上一件薄披风:“在想当年的事?”英台点头:“那时总怕守不住这份安稳,如今看到百姓们好好过日子,才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回到京城,英台收到一封来自西洋的书信——是西洋使臣写的,说他们按英台的药方改良了当地的风寒药,还在西洋开设了“大清养生馆”,不少西洋贵族都在学习大清的养生方法。信里还附了一幅画,画中西洋人跟着华人医师学做养生操,场面格外热闹。
英台将画挂在书房,与胤禛一同欣赏时,腰间的玉佩忽然轻轻震颤。她抬手触摸,只觉一股温润的力量蔓延开来——不是时空的拉扯,而是跨越地域的共鸣,像是在诉说着“安康”二字早已超越国界,成为所有人的心愿。
深秋时节,康熙的身体依旧硬朗,每日都会在御花园散步,还会翻看英台送来的《大清民本安康录》。一日,他召来胤禛与英台,笑着说:“朕近日琢磨着,要把‘安康’二字纳入祖训,让后世子孙都记得,守护百姓安康,才是治国之本。”英台与胤禛连忙躬身应下,心中满是感动。
除夕之夜,雍亲王府的团圆饭桌上,多了几道新菜——是孙辈们跟着英台学做的养生药膳。小孙女端着一碗枸杞鸡汤,递到英台面前:“皇祖母,您喝了这汤,身体会一直好好的!”英台接过汤,看着满桌的亲人,忽然觉得,所谓永恒,就是这样的寻常岁月:有家人相伴,有百姓安乐,有岁月绵长。
夜里,英台靠在胤禛肩头,听着窗外的爆竹声,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那个跨越时空的过客,而是这烟火人间最踏实的归人。这段跨越七世的缘分,终将在安康的岁月里,伴着大清的山河,永远流传下去。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湮灭,留下的只有“国泰民安、岁岁安康”的人间盛景,与一段关于爱、仁心与守护的不朽传奇。英台与胤禛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结尾,只有细水长流的守护——守护家人,守护百姓,守护每一寸安稳的烟火,让这份温暖,在岁月中永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