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天佛寺香火鼎盛,主持邀请各方贤士前来听经论道,特意派人给英台送来请帖。英台素来敬重佛法中的“慈悲为怀”,便与胤禛一同前往,还带上了刚修订完成的《同心百姓录》——她想把百姓的故事,也带到佛前,当作最真诚的“修行见证”。
天佛寺的大雄宝殿前,银杏树下早已摆好蒲团,僧侣们手持念珠,信徒们静坐聆听,空气中满是檀香与宁静。主持端坐于法座上,开篇便讲“众生平等,皆有佛性”,话音刚落,便有位身着儒衫的老者起身问道:“大师,世间多有族群差异、贫富之别,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众生平等’?”
众人纷纷侧目,英台却轻轻叩了叩蒲团,缓缓起身。她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翻开《同心百姓录》,指着其中一页插画——画中汉族商贩与哈萨克族牧民共守摊位,笑着分食一块馕饼。“晚辈以为,‘平等’不在言语,而在行动。”她的声音温和却坚定,“西域夜市初开时,各族百姓也因习俗不同生过隔阂,可当大家一起摆摊、一起巡逻,一起为守护夜市拼尽全力时,便忘了差异,只记得‘我们都是要好好过日子的人’。佛说慈悲,何尝不是让我们把别人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把别人的安稳,当成自己的安稳?”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响起轻声赞叹。一位来自西南的僧人双手合十:“福晋所言极是。贫僧曾见苗族百姓为救汉族伤员,徒步百里采来草药;也曾见汉族郎中为少数民族孩童义诊,分文不取。这便是‘众生平等’的真义——心无分别,方能共生。”
主持微微颔首,又问:“福晋一生为民奔波,研制药方、平定叛乱、推动民族团结,如此辛劳,何为初心?”英台望向殿外的阳光,想起初到这个时空的迷茫,想起第一次为百姓熬药时的忐忑,眼中渐渐泛起柔光:“晚辈的初心,从来不是‘做大事’,只是见不得百姓受苦。当年在西南,见孩童因风寒夭折,便想配出便宜的药;见各族百姓因误解争斗,便想办个夜市让大家多些往来。如今想来,这便是佛说的‘恻隐之心’——守住这颗心,便守住了修行的根本。”
她顿了顿,又指着《同心百姓录》中王朝舍身护主、百姓同心擒贼的篇章:“其实真正的‘修行’,不在佛前,而在人间。王将军为护百姓中箭,各族百姓为守夜市自发巡逻,他们或许不懂佛法,却用行动践行了‘慈悲’;夜市里的杂役,每日清扫摊位、帮扶老弱,他们或许不求福报,却在点滴小事中积累了善念。这人间烟火里的善意,便是最生动的‘佛经’。”
胤禛坐在蒲团上,看着英台从容论道的模样,眼中满是骄傲。他想起这些年,英台从不让人称她“福晋”时的坚持,想起她为平民孩子赤手挖碎石的决绝,忽然明白——她的“论道”,从来不是空谈,而是用一生走过的路,用一颗真心换来的感悟。
论道接近尾声时,主持起身走到英台面前,接过她手中的《同心百姓录》,郑重地说:“此书虽非经文,却满是慈悲。老衲愿将它供奉于藏经阁,让后人知晓,人间最珍贵的佛法,藏在百姓的笑容里,藏在同心守护的善念里。”
离开天佛寺时,夕阳正斜照在朱红的寺门上,僧侣们站在门口相送,信徒们纷纷向英台致意。胤禛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今日你在佛前论道,比任何经文都动人。”英台笑着摇头:“不是我动人,是百姓的故事动人。这人间的善意,本就是最亮的光。”
归途中,马车路过夜市,远远便能看见灯火通明,听见各族百姓的欢声笑语。英台掀起车帘,看着那片热闹的景象,忽然觉得,佛前的论道,最终都落回了这烟火人间——守住这份热闹,守住这份同心,便是守住了最圆满的“修行”。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英台在天佛寺的论道,却成了百姓口中的美谈。这段跨越七世的缘分,又添了一笔“佛心映民心”的温暖篇章——它让所有人明白:真正的慈悲,不在庙堂之上,而在市井之间;真正的修行,不在青灯古佛旁,而在为百姓谋安康的每一件小事里。这份初心,终将伴着天佛寺的钟声,伴着夜市的灯火,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