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游夜市的那日,夕阳刚落,十福晋便带着大福晋、二福晋、三福晋坐上马车,往京城最热闹的西城民族夜市而去。车窗外的天色渐暗,刚到夜市街口,几人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停下了脚步。
只见百余盏灯笼将整条街照得如同白昼,各色摊位沿着街道绵延数里,中原的馄饨摊冒着热气,西域的银饰铺闪着银光,漠北的奶酒桶飘着醇香,西南的蜡染布在风中轻扬。各族百姓穿梭其间,汉族商贩与蒙古族牧民笑着讨价还价,苗族绣娘向满族姑娘展示新绣的纹样,孩童们捧着糖画追逐嬉戏,驼铃声、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片鲜活的烟火。
“这……这竟是咱们京城的夜市?”大福晋扶着车帘,眼中满是震撼。她常年在府中操持,虽听过夜市繁华,却从未想过会是这般热闹景象——没有宫廷的森严,没有府中的拘谨,只有不分族群的亲近与蓬勃的生机。
二福晋也忍不住走上前,看着摊位上堆得满满的货物,指尖轻轻触过一块西域的地毯,细腻的纹路让她惊叹:“从前只在宫中见过这些异域物件,竟不知百姓们也能这般方便地买到。你看那摊位前,汉人和西域商户正一起清点货物,倒像是多年的老友。”
三福晋本就喜好手工,目光瞬间被“巧手坊”的临时摊位吸引——几位各族绣娘围坐在一起,有的飞针走线绣着草原图腾,有的用彩线编织着中原结饰,更有年轻姑娘在一旁学习,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她们竟能把各族的花样融在一起!”三福晋快步上前,拿起一件绣着海棠与雄鹰的帕子,眼中满是欣喜,“这般巧思,若是在府中,怕是难有机会见到。”
十福晋笑着走上前,指着不远处的“安康铺”:“嫂子们再看那边!英台嫂子设的安康铺,不仅卖药,还免费给百姓诊脉。昨日我来,还见一位蒙古老阿妈带着孙子来拿药,御医用蒙古语细细叮嘱用法,比亲人还贴心。”
几人走到安康铺前,果然见不少百姓围着问诊,一位御医正耐心地给一位汉族大娘讲解养生方,旁边的药童则按方抓药,动作麻利。大福晋看着这一幕,轻声感慨:“英台弟妹说‘夜市是百姓的家’,今日才算真正明白。从前总觉得‘民族团结’是朝堂上的话,如今见各族人这般和睦相处,才知这‘家’字的分量。”
正说着,一阵悠扬的歌声传来——是西域的舞姬在表演,周围围满了观众,汉族百姓跟着节奏拍手,蒙古族牧民打着拍子哼唱,连二福晋都忍不住跟着点头。三福晋看着人群中一张张笑脸,忽然说:“从前在府中,总觉得日子过得安稳便好,今日才知,这安稳之外,还有这般鲜活的热闹。咱们也该多出来走走,多为百姓做些实在事。”
逛到夜市深处,几人被一阵香气吸引——是各族百姓自发组织的“同心宴”,长桌上摆满了烤全羊、饺子、酸汤鱼,各族人围坐在一起,不分你我地分享美食。一位哈萨克族牧民见她们前来,热情地递上一块烤饼:“福晋娘娘们尝尝!这是我们草原的手艺,配上中原的酱料,味道绝了!”
大福晋接过烤饼,咬了一口,温热的香气在口中散开,看着周围热闹的景象,眼中泛起泪光:“从前总以为天家与百姓隔着一层,今日才知,百姓的快乐这般简单,只要给他们安稳的日子,他们便会用最真诚的方式回应。英台弟妹和你们做的,才是真正的大事。”
夜色渐深,几人准备返程时,还不时回头望向夜市的灯火。大福晋握着十福晋的手,轻声说:“往后这夜市的事,也算我一份。明日我便让人整理府中闲置的布料,送到巧手坊去,再请些懂规矩的嬷嬷,帮着照看绣娘的起居。”
二福晋也点头:“安康铺的账目我来帮衬,定让每一笔药材、每一分银子都清清楚楚。”三福晋笑着补充:“我也来教绣娘们些新花样,让巧手坊的物件更精致!”
十福晋看着三位嫂嫂眼中的光彩,心中满是欢喜。马车驶离夜市,身后的灯火依旧明亮,那片繁华与温暖,不仅震撼了三位福晋,更在她们心中种下了为民的初心。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夜市的繁华景象,却成了三位福晋心中最深刻的印记。这段跨越七世的缘分,因这份“眼见为实”的震撼,又添了一笔“同心践行”的力量——它让更多人明白,盛世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百姓手中的烟火,是各族人脸上的笑容,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之付出的真心。这份真心,终将让夜市的灯火更亮,让大清的山河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