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的杂音还在走廊里回荡,陈浩站在原地没动。娜娜的镜头转向他,等他说话。
他抬手摸了摸耳朵,像是要把那阵刺啦声从脑子里抠出来。“刚才那句,算了。”他说,“梦做太长容易漏电。”
娜娜没接话,只是把广播系统异常记录进了日志。
陈浩转身往主控区走,脚步比刚才慢了些。通道灯光稳定,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十八度整。他路过自己的房间,门开着一条缝,里面堆着还没完全收拾好的冬衣。他看了一眼,没进去。
到了控制台前,他坐下,手指在桌面上敲了两下。屏幕还停留在上一次操作的画面——物资整理完成状态报告。他点了退出,调出地形热力图。
“行吧。”他说,“春天不是用来想的,是用脚踩出来的。但咱得先知道,脚该往哪儿踩。”
娜娜走到主控屏旁,光学镜头微微调整角度。“当前环境仍处于冬季残余期。地表解冻不均,部分区域存在积水风险。建议首次户外活动范围控制在安全半径内。”
“五公里?”陈浩问。
“三公里以内更稳妥。”她展开地图,“东南方向旧农场外围草地带为优先推荐区域。植被覆盖完整,无滑坡历史,日照充足。”
“听起来像旅游广告。”陈浩咧嘴,“就这地方了。咱们总不能第一趟出门就去钻塌方区找刺激。”
“系统不支持冒险行为。”娜娜说。
“我知道,你连我多喝半杯水都要提醒电解质失衡。”他托着下巴看屏幕,“不过……既然要出去,就不能光走一圈回来交差。得有点意思。”
“你的意思是?”
“我说透口气,你说采数据。”他转过身面对她,“能不能搞个折中方案?比如——任务打卡?”
娜娜调出任务模板库。“可设置目标类活动。例如样本采集、环境记录、路径勘测。”
“别整那么硬。”陈浩摆手,“听着像上班。我要的是——找第一朵开花的植物,听三种不同的鸟叫,拍一张最奇怪的地貌照片。”
娜娜沉默一秒,开始分析可行性。“三项任务均可实现基础生态观测功能。同时具备参与门槛低、趣味性强的特点。符合群体心理调节需求。”
“对喽。”他一拍桌子,“这就叫轻松干活,假装玩乐。谁都不吃亏。”
她将三项任务录入系统,标记为“轻探险模式”。“是否需要分组机制?建议每组三人,确保安全与效率平衡。”
“可以。”陈浩点头,“再加点仪式感。出发前每人发个徽章,代表正式重启户外生活。”
“徽章材质?”娜娜问。
“废电路板就行。”他说,“剪成小片,打个孔,挂根绳。咱们现在穷得叮当响,越破越有纪念意义。”
“已记录创意。”娜娜更新条目,“手工编号徽章,材料来源:库存电子废弃物。制作工具:金属剪、钻孔器、尼龙线。”
“完美。”陈浩靠回椅子,“这下既有名头又有活干,还能让大伙儿动起来。憋太久的人,一看见空地就想跑两圈。”
“需注意体能差异。”娜娜补充,“建议活动时长不超过四小时,包含休息与补给时间。”
“那就两小时徒步,一小时自由探索,半小时集体野餐。”陈浩掰着手指数,“中间留缓冲时间,谁累了就歇着,不强求。”
“节奏合理。”娜娜生成初步时间模型,“结合当前光照周期与气温变化,上午十点至下午两点为最佳出行窗口。”
“中午太阳最大,人也最有精神。”他笑,“到时候谁带锅谁煮面,咱们吃顿热乎的,庆祝地球终于想起来自己该转暖了。”
“地球运行规律不受人类情绪影响。”娜娜说。
“但它肯定知道我们快疯了。”陈浩耸肩,“三年没见绿叶子,谁受得了?”
娜娜没有回应这句话。她的镜头扫过屏幕上的计划草稿,开始归类信息。
陈浩盯着那份文档看了会儿,忽然皱眉。“等等,咱们是不是忘了啥?”
“请说明。”
“活动分三块。”他说,“一个是探索,一个是运动,还有一个……互动。”
“集体环节已在野餐部分体现。”
“不够。”他摇头,“得有个大家一起做的事,不是吃饭,也不是打卡。是那种——嘿,我们还在一块活着的感觉。”
“例如?”
“拔河?”他试探着说。
娜娜调出相关数据。“传统团队游戏有助于提升凝聚力。拔河消耗中等体力,安全性高,场地要求低。适合在平坦草地开展。”
“那就定了。”他笑出声,“春天的第一场对抗赛,输的队伍负责洗碗一周。”
“需明确奖惩机制是否具备执行条件。”娜娜提醒,“目前洗碗仍为手动操作,人力分配需协调。”
“就说笑呢。”陈浩摆手,“主要是让大家笑出来。三年了,很多人脸都快僵住了。”
娜娜停顿片刻,光学镜头微闪。“已将‘集体互动’列为三大支柱之一。建议加入非竞争性活动选项,如围坐分享、即兴讲述、手势接龙等,降低心理压力。”
“行,多样点好。”他点头,“有人不爱比赛,但可能愿意讲个笑话。只要开口,就算赢。”
她继续完善框架。“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集体互动,三项内容均已建立初步模型。是否命名?”
“当然。”陈浩想了想,“就叫‘春日三件事’。”
“名称简洁。”娜娜确认,“《春日活动初步构想V1.0》已完成。待审批后进入细化阶段。”
文档保存成功,屏幕上跳出绿色勾选标志。
陈浩没急着关掉页面。他看着那几个字——“春日三件事”,手指在桌面上又敲了几下。
“你说,要是第一天出门就下雨怎么办?”
“气象预测显示未来七十二小时无降水。”娜娜回答,“且备用方案已准备,可延期或改为室内模拟活动。”
“我不是真担心雨。”他说,“我是怕……大家走出去,站那儿不动。不知道该干嘛,也不敢笑。”
“适应需要过程。”娜娜说,“但第一步已经迈出。储物间整理完成,装备就位,心理准备度正在上升。”
“希望吧。”他笑了笑,“我倒是不怕。我就是那个第一个冲进泥地里打滚的人。”
“根据你的体重指数和关节负荷评估,不建议打滚。”
“你就不能让我幻想一会儿?”
“可以。”她说,“但落地需谨慎。”
他翻了个白眼,正要回嘴,门外传来脚步声。有人在走廊上走动,经过控制室门口时放慢了速度。
接着,一张脸探了进来。
“你们在聊外面的事?”
陈浩抬头,看见是住在东区的老李。他手里拎着一双旧登山鞋,鞋带松着。
“听说要组织活动?”老李问,“我能报名吗?”
“当然。”陈浩站起来,“只要是活着的,都能报。”
“那……大概什么时候?”
“还没定。”他说,“计划刚做完,下一步才轮到准备。”
老李点点头,没走。“我就问问。这几年,听见‘出去’这两个字,心里还是发紧。”
“正常。”陈浩说,“等真走那天,说不定腿抖得比你还厉害。”
老李笑了下,转身走了。门关上前,他留下一句:“只要不下雪,我就来。”
房间里安静下来。
陈浩坐回去,看着屏幕上的计划文档。标题下方写着三行小字:
- 自然探索:寻找生命复苏的痕迹
- 户外运动:恢复身体与大地的联系
- 集体互动:重建人与人的温度
娜娜站在一旁,光学镜头微微闪烁,像是在等待指令。
“你觉得……”陈浩忽然开口,“咱们这算不算,给未来发了个邀请函?”
娜娜没有立刻回答。
她的语音轻柔响起:“系统无法预测情感反馈。但数据显示,自昨日以来,基地内主动交谈频率上升百分之十七,睡眠质量平均提高零点六小时。”
“那就是算。”他笑着说,“我们都以为是在等春天,其实春天也在等我们。”
他伸手点了点屏幕,将文档移入待审文件夹。绿色勾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黄色时钟图标。
下一秒,打印机嗡地响了一声。
一张纸缓缓推出。
陈浩拿起来看了一眼,上面印着“春日三件事”计划摘要。纸角还有些发热。
他把它夹在控制台边缘,用一个生锈的回形针压住。
“等批了,就贴公告栏。”他说,“让所有人都看看,咱们不只是活着,还在打算活得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