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题弹出,带着股悬念:【那就让我们看一看北宋嘉佑二年的那场科举考试吧,那场考试简直是龙虎打架,看点拉满!】
“龙虎打架?”
唐朝的一个秀才凑到光屏前,眼里闪着光,“能被称为‘龙虎斗’,想必都是顶尖才子吧?”
他这辈子参加过三次科举,最懂高手过招的刺激。
【解说声带着兴奋:“这场考试,光听参与者名单就能吓一跳——唐宋八大家里,苏轼、苏辙、曾巩三人都在其中;
还有写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张载,也在考生之列。”】
“唐宋八大家?”
宋朝的考生们炸开了锅,“这八位定是千古留名的才子吧?能和他们同场考试,光是想想都腿软!”
张载本人正坐在书院里,听到自己的名言被提起,愣了愣,随即摸了摸胡子,有些不好意思——他自己都忘了这句是啥时候说的,没想到后世竟传得这么广。
【“但这些人,都输给了一个叫章衡的考生。”
解说员话锋一转,“章衡就是这场‘千年榜’的状元,从苏轼、张载这群人里杀出来,这含金量,不用我多说了吧?”】
章衡此刻正在书房看书,看到光屏上的自己,手里的毛笔“啪”地掉在纸上,晕开一团墨。
他喃喃道:“原来……我当年竟这么厉害?”
他只记得考中状元时挺高兴,却没细想同科的竟是这些日后名震天下的人物,此刻突然觉得后背有点发烫。
【“苏轼后来在文章里提过章衡,说他‘才思俊发,议论英发,虽前辈老将,莫能抗’
连狂傲的苏轼都承认,章衡的才思和议论,连老前辈都扛不住。
曾巩也说,章衡‘于书无所不读,于论无所不通’,是真能把书读透、把理说透的人。”】
“连苏子瞻都夸他?”
曹操看得直点头,“能让狂才服软,这章衡是真有东西,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唐朝的李白也摸着胡须,难得正经:“苏轼那性子,能让他说‘莫能抗’,这章衡的笔头子和嘴皮子,怕是比我还厉害。”
【“可你们发现没?后世很少有人听说章衡,远不如苏轼、张载出名。
为啥?” 解说员笑着揭秘,“因为人家忙着干事业,没功夫写那么多诗词文章啊!他在朝堂上,当着皇帝的面骂宰相‘尸位素餐’,骂得对方脸都绿了;
那些只会写文章骂人的,他根本瞧不上——有那功夫,不如直接把奸臣拉下马。”】
“当面骂宰相?!”
一群文人吓得倒吸凉气。他们骂权贵,最多敢在诗里影射两句,哪敢当面指着鼻子骂?
“这才叫真汉子!”
朱元璋拍着大腿,“光会写文章有啥用?能把奸臣骂倒、把实事干成,才是真本事!”
北宋嘉佑二年 那些总爱叹“怀才不遇”的才子们,此刻蔫得像霜打的茄子。
连苏轼都输了的考试,连宰相都敢骂的狠人,他们这点“才”,还好意思抱怨?有个明朝的秀才喃喃道:“要不……咱还是摆烂吧,这怎么拼啊……”
嬴政看着光屏,眉头越皱越紧,突然对李斯道:“科举这事儿,不能再拖了。”
他想起视频里说“知识掌握在贵族手里”,冷笑一声,“贵族?抄两个家,把他们的书全搜出来,拓印个几百份,分发到各地官学——我大秦的百姓,凭啥不能读书应试?”
李斯连忙应下,心里暗叹:陛下这魄力,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弹幕里,网友们的评论把章衡的“务实”扒得明明白白:
“章衡:忙着骂宰相,没空写诗词(狗头)。”
“苏轼:我写词留名。章衡:我干实事救国。不同的追求,都厉害。”
“所以说别被‘才子’滤镜骗了,古人眼里,能解决问题的实干,比写两句诗重要多了。”
“这场科举堪称‘神仙打架’,章衡能拿状元,只能说:大佬中的大佬。”】
【“其实啊,” 解说员话锋一转,“后世人觉得诗词厉害,是因为诗词好传播、好记诵。
但对古人来说,诗词多是‘小道’,上不了台面。
真正的大才子,比如诸葛亮、王安石,留下的诗词没几首,可谁能否认他们的本事?他们的精力,都用在治国、治军、办实事上了——章衡,就是这类人。”】
“说得对!”
李世民合上奏折,对房玄龄道,“当年你房谋杜断,谁靠写诗出名了?还不是靠定国策、安百姓?诗词写得再好,治不了水、平不了乱,有啥用?”
房玄龄点头:“陛下所言极是。章衡这般,才是科举该选的人才——不是选‘诗人’,是选‘能臣’。”
林远看着视频,想起以前学历史时总纳闷“章衡是谁”,可是书中又没有详细展示过,章衡是谁 现在总算明白了:不是他不厉害,是他的厉害,藏在奏折里、政策里、被他骂过的奸臣的恐慌里,而不是朗朗上口的诗句里。
各朝代的考生们,此刻心态复杂。有的被章衡的“猛”激励了,攥紧拳头想“下次科举,咱也当实干派”;
有的依旧觉得“写诗舒服”,却也不敢再轻易说“怀才不遇”——毕竟,比起章衡当面骂宰相的勇气,他们这点“才”,确实不够看。
视频结束时,画面定格在嘉佑二年的科举放榜日,红榜上“章衡”二字格外醒目,旁边紧挨着的
是“苏轼”“苏辙”“曾巩”的名字。阳光洒在红榜上,像给这群龙虎斗的才子们,镀上了一层跨越千年的金光。
林远心里暗道:原来最厉害的考试,不是比谁的诗写得好,而是比谁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还能把天下扛在肩上。这道理,古今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