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演示了一把:关掉灯,狼眼瞬间亮起绿色夜视光,屏幕上清晰显示出十米外的物体
有人在隔壁说话,狼耳立刻转向声源方向,连“悄悄话”都能听清。
网友弹幕瞬间刷屏:
“这是从科幻片里抠出来的吧?”
“太酷了!”
“我也想要!”
“脑电波?夜视?”
嬴政猛地坐直,手指攥紧龙椅扶手,“要是大秦的士兵戴这头套,夜袭匈奴时,岂不是跟白天一样清楚?连探子都省了!这‘奇技淫巧’,好!太好了!”
“不过可惜了我们可能做不出来!,到时候看看能不能联系联系林先生,让他给我们些这种,晚上能看清楚的东西”
他以前听腐儒说“技术是小道”,现在见这头套能助战,彻底不认同那套说法了。
刘彻也点头:“当年朕派张骞出使西域,要是有这装备,他也不用怕夜里遇袭!这不是‘淫巧’,是能保人命、打胜仗的好东西!”
【“网友还在震撼时,更离谱的来了——这大学生早画出了兽装机甲的设计图,连中国军工都找上门,邀请他加入战术装备研发团队!”
解说声带着调侃,“要是国家不管着民间武器研发,真不知道民间还能搞出多少‘大杀器’!”】
“民间学子被军工看中?”
李世民笑着对房玄龄道,“朕设弘文馆,就是想招揽人才,没想到后世民间藏着这么多‘技术天才’!要是大唐有这等学子,兵器定能领先诸国!”
【视频继续接着切到一个小男孩的实验室,标题弹出——【九岁小孩哥:我造火箭上天】。
画面里,11岁的严宏森正在调试火箭模型,解说声响起:“这孩子更牛!九岁时就自制固体燃料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成了我国年龄最小的‘火箭制造者’,如今11岁,正准备发射第二代升级版火箭!”】
“九岁造火箭?”
刘邦直接傻眼了,张大嘴巴半天合不上,“咱九岁还在地里摸泥鳅呢!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吧?”
他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对“神童”格外佩服,尤其是这孩子还搞“航天”,更是超出了他的认知。
【“严宏森的航天梦,从四岁开始——父亲带他去酒泉看火箭发射,他就迷上了‘飞天’。没有课外班,没有专业指导
只有几本初级科普书,高级资料都是私密的,他就自己摸索:学高等数学
3d建模、空气动力学、化学材料学、软件编程、机械工程……硬生生靠自学,把火箭从图纸变成了实物。”】
视频里,出现他八岁时的笔记:上面画满了火箭结构图,写着密密麻麻的公式
九岁时的火箭发射现场,小小的他举着遥控器,看着火箭冲上蓝天,眼里满是光。
后来,他跟诺贝尔奖得主交流,给航天馆纠错,还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邀请,预定了“未来校友”席位。
“靠自学造火箭?”
朱元璋看着画面里的严宏森,眼眶有点发热
“这孩子的韧劲,像极了咱当年打天下!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这样的娃,将来定能成大器!”
他最看重“不服输、肯钻研”的人,对严宏森格外偏爱。
嬴政也感慨:“大秦要是有这样的后辈,何愁不能‘飞天’?当年徐福骗朕说海外有仙山,要是有火箭,朕自己就能看个明白!”
林远看着屏幕,轻轻叹了口气,对着光屏认真说道:“老祖宗们,你们别再听腐儒说‘这些是奇技淫巧’了\"
“大学生的仿生甲能助战,小孩哥的火箭能强国,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宝贝!”
“你们得多鼓励民间搞研发,多学习新东西,说不定就能造出更多有用的物件。”
他顿了顿,语气更恳切:“还有,你们那些书籍,很多到后世都流失了”
“不管是墨家的技术书、农家的农书,还是诸子百家的典籍,哪怕你们觉得没用,也一定要多刻摹几本,放在不同的地方保存!”
“尤其是政哥,大秦百家争鸣,墨家的机械术、法家的治国策,后世连一本完整的都找不到,你们一定要多留备份啊!”
“还有那些只会‘之乎者也’、没半点用处的腐儒,你们要是杀不了,干脆扔到其他国家去,让他们去祸害别人,教人家‘以文字治国’,咱自己专心搞实业、强国力!”
这话一出,光屏里的腐儒们立马慌了,纷纷表态:“我们改!我们再也不说‘奇技淫巧’了!我们也学技术!” 生怕真被扔去“祸害他国”。
嬴政当即下令:“传朕旨意!所有典籍,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农工医书,一律刻摹十份,分藏在咸阳宫、骊山石室、各郡藏书楼,绝不能让其流失!”
他深知书籍的重要性,林远的话戳中了他的痛点,大秦的文明,绝不能再次断在后世。
李世民也发弹幕:“林先生说得对!朕这就命人整理弘文馆藏书,多刻副本,藏于各州府;民间有能工巧匠、技术人才,一律重赏,鼓励他们研发新物!”
【各朝各代的老百姓纷纷发弹幕,也纷纷点赞:
“林先生说得太对了!保护古籍,鼓励技术,这才是强国之道!”
“政哥、二凤行动力满分!终于不用听腐儒瞎逼逼了!”
“小孩哥、大学生太牛了!民间人才才是华夏的根!”
“建议把没用的腐儒扔去匈奴、倭寇那里,让他们教‘之乎者也’!”】
林远看着帝王们的回应,露出了笑容:“这就对了!老祖宗们,你们放心,后世的华夏靠这些‘奇技淫巧’,已经站起来了;你们要是能多留典籍、多兴技术,华夏的未来会更厉害!”
光屏里,嬴政正盯着史官整理典籍,李世民在跟工匠讨论改良农具,朱元璋在安排人寻找民间的能工巧匠
一场关于“保护文明、鼓励创新”的约定,在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悄然达成。
而那个九岁造火箭的严宏森,还在调试他的第二代火箭,他的航天梦,正延续着华夏人“敢想敢干、自强不息”的血脉,飞向更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