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往事带来的震撼与沉重,如同给林闻溪的血液里注入了铅块,却又奇异地点燃了更炽烈的火焰。那份跨越时空的悲愤与责任,催促着他必须做些什么,必须将散落的力量凝聚起来,必须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无形之敌的战争,建立一个坚实的堡垒。
抵达边区核心后的汇报工作异常顺利。总部首长亲自接见了李正雄和林闻溪,对他们支队的战绩和林闻溪的特殊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章部长更是忙前忙后,为他们安排休整,补充兵员装备。
然而,林闻溪的心思,已不仅仅满足于被表彰和接纳。他利用汇报的机会,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前线医疗卫生工作的思考,尤其是中医药在极端条件下的不可替代作用,以及面临的标准化、人才断代、资源匮乏等严峻问题。他并没有直接提及曾祖的往事和“黑太阳”的核心秘密,而是将这些沉重的背景化为更迫切的现实需求提了出来。
他的汇报,数据翔实,案例生动,既有血淋淋的教训,也有“止血生肌散”、“解毒汤”乃至“丐帮抗疫”这样的成功实践,引起了与会首长和专家的浓厚兴趣和激烈讨论。关于未来医学发展道路的争论,在这个高层会议上再次凸显。
章部长适时地提出了一个建议:“林闻溪同志的实践和经验非常宝贵,但散落在各部队,难以系统总结和推广。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集医疗、科研、培训于一体,立足边区实际,重点挖掘和研究中医药的实战应用,同时也不排斥现代医学的先进之处,走一条真正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新路?”
这个提议,与林闻溪的想法不谋而合!
几经研讨和权衡,总部最终批准了这项建议。一个名为“岐黄战时医药研究会”的机构,在延安窑洞的灯光下宣告成立。章部长兼任名誉会长,而林闻溪,则被破格任命为实际负责工作的副会长。
研究会的地点,设在一片相对隐蔽的窑洞群里。条件依旧简陋,但比起战地已是天壤之别。有了官方的支持,林闻溪立刻行动起来。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广发“英雄帖”。他请章部长协调,通过组织系统向下发文,又通过“窜地龙”丐帮网络和地下交通线向周边区域散播消息:诚邀各类医药人才,不分中西,不论出身(郎中、草医、药农、甚至懂点草药的老百姓皆可),只要有一技之长,愿为抗日救国出力,皆可前来研究会,共商大计。
消息传出,应者云集。有被战争冲散的老中医背着药囊徒步赶来;有部队里自学成才的卫生员带着厚厚的病例前来求教;甚至还有几个被俘后经过教育、愿意悔过的日军军医(受到严格监控),也被送来提供“技术参考”;石老七那条线上,也悄悄来了两个懂药材、会炮制的“自己人”……
小小的窑洞顿时热闹起来。这些人背景各异,水平参差,有的满口之乎者也,有的言谈粗鄙却经验老道,彼此之间常有争论甚至轻视。
林闻溪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领导力和包容性。他制定了一条研究会的基本原则:“实践检验,疗效为先;尊重传承,大胆创新;中西互参,不设藩篱;服务军民,无私奉献。”
他将人员分组:一组专门负责整理、验证、优化来自民间的验方和战地土法,编写《边区实用验方集》;一组重点研究创伤救护和战时流行病防治,改进“止血生肌散”和“解毒汤”的配方与工艺,尝试建立简易的制剂规范;一组则开始筹划培训班,准备为部队批量培养急需的基层卫生员;还有一组,由林闻溪亲自牵头,秘密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石老七笔记和曾祖往事线索,尝试解析可能存在的日寇毒物原理,并探寻应对之道,同时暗中收集一切与“黑太阳”及那个“齿轮菊花”标记相关的信息。
研究工作充满了争论与挑战。老中医认为小年轻不懂阴阳五行,部队卫生员觉得老郎中方子太玄乎,学过西医的质疑草药不科学……林闻溪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各方的优点,又像一座桥梁,沟通着不同的理念。他时而在黑板上写满西医的解剖图和细菌学说,时而引用《内经》《伤寒》的条文,时而又拿出缴获的日军药品和大家一起分析成分。
“咱们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他常用李正雄这句糙话和大家共勉,“只要能减少战士们的伤亡,能让老百姓少生病,啥法子好用,咱就用啥!老祖宗的法子好,咱就继承发扬;洋人的东西有用,咱就拿来学习!”
在这种务实而开放的氛围下,研究竟真的取得了不少进展。一种改良后的“高效止血散”被研制出来,效果接近云南白药;一套针对常见战伤和疫情的中西医结合救治规程被编写成册,下发部队;培训班也热火朝天地办了起来,林闻溪亲自编写教材并授课。
然而,林闻溪心中始终绷着一根最紧的弦。那个秘密研究小组的进展极其缓慢。缺乏设备,缺乏资料,更缺乏对敌人最新动向的了解,一切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
就在此时,章部长带来了一个消息:上级决定,要选派一支精干的综合工作队,深入敌占区甚至伪满境内,执行一项特殊的战略侦察和经济破坏任务。工作队需要一名懂医药、懂化学、应变能力强的专家随行,一方面为工作队提供医疗保障,另一方面,也伺机搜集日伪方面的经济、尤其是医药化工相关的情报。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九死一生。”章部长看着林闻溪,语气凝重,“但也是唯一可能接近敌人核心区域、获取我们急需情报的机会。总部征求我的意见,我推荐了你。当然,你有权拒绝。”
林闻溪的心脏猛地跳动起来。敌占区!伪满!那不就是“黑太阳”最可能藏匿的地方吗?!
风险不言而喻。但一想到曾祖的血泪,石老七的遗愿,静昭的安危,以及那悬浮在民族命运之上的巨大阴影,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
“我去。”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章部长深深地看着他,点了点头:“好。准备一下,三天后出发。研究会的日常工作,我会安排人暂时代理。”
夜深人静,林闻溪独自一人登上窑洞后的山梁。远处,黄河的咆哮声隐隐传来。他拿出那枚齿轮禾穗的徽章,在月光下细细摩挲。
岐黄研究会,是他播下的火种。 而即将到来的远行,则将是他冲向黑暗最深处的扑火之路。 为了光明,他义无反顾。第四卷的山河战场,已在脚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