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山的雪峰在朝阳下泛着冷光,雪水沿着渠网蜿蜒入城,在城北的广场上汇成一汪浅浅的清池。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新立的石碑,碑面光洁如玉,碑顶雕刻着一朵盛开的莲花。石碑前,铺着一层新采的青草,草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白诃黎城主站在碑前,望着渐渐聚集的人群。他的目光越过人群,落在远处的果园和更远处的山口。他知道,这座石碑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个承诺,一个方向。
“今日,”他高声道,“我们聚于盟誓碑前,立誓:以龟兹为枢纽,联通东西,共享商利,共护商道。”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沈砚秋站在白诃黎身旁,目光沉静。他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山、水、路、货、人等符号。
“这是‘枢纽木牌’。”他道,“我们将以龟兹为中心,将商道分为五条主线:东向长安,西向疏勒,南向于阗,北向焉耆,东北向高昌。每一条主线,都有对应的路权、税率、护卫配置与应急预案。”
一、枢纽图谱
沈砚秋展开一卷羊皮纸,上面画着一张简易的“枢纽图谱”。图谱以龟兹为中心,五条主线像五条伸出的手臂,连接着不同的城邦和市场。每条主线旁,都标注了里程、风险等级、驿站位置和水井分布。
“这张图谱,”他道,“不仅是一张地图,更是一份承诺。它告诉每一位商人,从这里出发,你能去哪里,你会遇到什么,你需要付出什么,你能获得什么。”
几位来自不同城邦的商人围上来,认真查看。有人用手指沿着西向疏勒的主线比划,有人则关注南向于阗的水井分布。
“这便是‘看得见的枢纽’。”沈砚秋道,“枢纽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张网。”
二、金手指:约石与誓铃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块黑石和一串小铃。
“这是‘约石’。”他道,“石中有细细的纹理,每一位立誓者,都要在石上留下一道刻痕。这道刻痕,不仅是名字的印记,更是责任的印记。”
他又指着那串小铃:“这是‘誓铃’。每一位立誓者,在刻下名字后,都要敲响这串铃。铃声一响,承诺生效。”
白诃黎率先上前,用小刀在约石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敲响誓铃。清脆的铃声在广场上回荡,像在向全城宣告一个新的开始。
随后,疏勒、于阗、焉耆、高昌的代表依次上前,刻名、敲铃。每一次铃声响起,人群中都会爆发一阵掌声。
三、盟誓五章
在约石与誓铃的见证下,众人共同定下“盟誓五章”:
1. 互通有无:不以地域设限,不以族群歧视。
2. 轻赋薄税:税率统一,透明公开,不取分外之财。
3. 共护商道:建立跨城联防,共享斥候与预警机制。
4. 公平交易:统一度量衡,反对垄断与欺诈。
5. 互助互救:遇灾互帮,遇困互救,驿站开放,水井共享。
每一章都由一位代表宣读,罗衣则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确保在场的每一位商人都能理解。
“这五章,”白诃黎道,“是我们的共同意志,也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四、风与碑
盟誓完毕,风从广场东侧吹来,带着渠水的湿气和果园的果香。沈砚秋站在碑前,望着那一道道新鲜的刻痕,心中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他知道,枢纽的意义,不仅在于联通,更在于信任。
“你觉得,”白诃黎走到他身边,“这座碑,能立多久?”
“立到我们不再需要它的那一天。”沈砚秋道,“但在那之前,它会一直提醒我们,为什么出发。”
“为什么出发?”白诃黎问。
“为了一条更宽的路。”沈砚秋道。
五、暗线与警示
午后,人群渐渐散去。罗衣在碑旁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仔细观察约石上的刻痕。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记住,枢纽也是弱点。”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弱点?”沈砚秋皱眉,“他说得没错。枢纽越大,责任越重,风险也越大。”
“那我们怎么办?”罗衣问。
“加固。”沈砚秋道,“不仅加固碑,更要加固网。”
他当即下令:
- 增加斥候:在五条主线的关键山口和驿站增加斥候配置。
- 共享情报:与各城邦建立每日一次的情报互通机制。
- 开放水井:在干旱季节,所有驿站水井向任何商队开放,不得拒绝。
- 应急演练:每月进行一次商道应急演练,包括沙暴、山洪、劫匪等场景。
六、夜色与碑
夜深,风从广场西侧吹来,带着一丝凉意。盟誓碑静静地立在月光下,碑面上的刻痕在月光中显得格外清晰。罗衣坐在碑旁,手中拿着那串誓铃,轻轻摇晃。清脆的铃声在夜色中回荡,像一首无形的守护曲。
“你在想什么?”沈砚秋问。
“我在想,”罗衣道,“枢纽的意义,可能不止于商道。它可能还是文化、信仰、语言的交汇之地。”
“是的。”沈砚秋道,“所以,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路,还有人。”
七、尾声与悬念
第二天,五条主线的商队将同时从龟兹出发,带着相同的承诺,奔向不同的方向。人们在期待中睡去,只有风在夜色中轻轻吹拂,像在为新的枢纽伴奏。
然而,在广场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盟誓碑上的刻痕,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