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寒风裹挟着冰晶掠过冰碛,陈沐阳蹲在临时营地的角落,仔细观察陶罐中浸泡的火山浮石溶液。经过一夜沉淀,溶液表面泛起一层细密的白沫,这是碱性物质充分溶解的标志。他用苔藓过滤掉杂质,将澄清的液体倒入驯鹿膀胱制成的容器中——这种自制的肠胃药在连续食用高蛋白食物后,能有效缓解消化不良。
陈景行正在处理前日捕获的雪兔,他没有急着剥皮,而是先用兽骨刀在兔腹划开小口,取出内脏。\"在极寒中,动物内脏比肉质更容易腐败。\"他将兔肝和兔心放在雪地上快速冷冻,\"冷冻后的内脏既能延长保存时间,又能保持营养。\"处理完猎物,他用铁镐在冰面上凿出一个深坑,将剩余的兔皮和骨骼掩埋——这是为了防止血腥味引来掠食者。
早餐是改良版的\"极地能量糊\"。陈沐阳将风干的旅鼠肉磨成粉末,混合燕麦碎粒、地衣粉和云莓干,加入适量的雪水搅拌成浓稠的糊状。他特意在煮制时加入一小块驯鹿油脂,油脂在高温下融化,不仅增加了糊状物的热量,还使其口感更加顺滑。父子俩就着温热的红景天茶,将能量糊吃得一干二净。\"每一口都要嚼满20下,\"陈景行提醒道,\"充分咀嚼能减轻肠胃负担,也能更好地吸收热量。\"
收拾行囊时,陈沐阳展示了新改进的背包背负系统。他用驯鹿筋将背包两侧的肩带与腰部的皮带相连,形成三角形的受力结构:\"这样能将重量均匀分散到肩膀和腰部,长时间行走也不会太累。\"他还在背包底部加装了可拆卸的冰爪固定环,遇到冰面时能快速安装防滑装置。
行进途中,陈景行突然停下脚步。他注意到雪地上有一排整齐的爪印,爪印间距较大,边缘带有拖拽的痕迹:\"是狼獾,这种动物喜欢储存食物,附近可能有它们的粮仓。\"父子俩循着爪印寻找,在一处冰裂缝边缘发现了狼獾藏匿的洞穴。洞口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和树枝,陈沐阳用木棍小心拨开伪装,果然看到洞内藏着几只风干的鸟类。他们只取走两只,用桦树皮重新掩盖洞口,保持现场原状。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天空,气温却不升反降。陈沐阳取出用冰晶制作的简易温度计——一根中空的细长冰管,内部注入混有云莓汁的水,水位随着温度变化而升降。\"零下25度,比昨天低了5度。\"他将温度计小心收进特制的保温套中,\"低温会使金属变脆,使用铁制工具时要格外小心。\"
午餐是冷食搭配热汤。陈沐阳将冷冻的雪兔肝切成薄片,放在燕麦饼上,撒上研磨的杜松子和地衣粉。这种冷餐能快速补充蛋白质,却不会消耗过多热量用于消化。陈景行则用陶罐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苔藓汤,汤中加入了狼獾粮仓中找到的鸟肉,以及晒干的红景天根茎。\"热汤不仅能暖身,还能补充因呼吸流失的水分。\"他提醒儿子小口慢饮,防止烫伤。
下午的行程中,他们遭遇了\"冰雾\"现象。细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能见度骤降至不足十米。陈景行立即取出用桦树皮制作的导盲杖,杖头绑着铃铛:\"在冰雾中,声音比视线更可靠。\"他每走一步都轻轻敲击地面,通过回声判断前方是否有冰裂缝或障碍物。陈沐阳则将安全绳系在两人腰间,保持三步的距离,防止走散。
傍晚宿营时,陈沐阳在一处冰碓底部发现了天然的避风洞。洞口狭小,但内部空间足够两人容身。他先用火把测试洞内氧气含量,确认安全后,开始改造洞穴。他用铁镐将洞壁修整平整,在地面铺上三层隔热层:最下层是干燥的苔藓,中间层是驯鹿皮,最上层覆盖柔软的雪兔毛。陈景行则负责搭建简易灶台,他在洞口挖出一个斜坡,将陶锅架在石块上,利用斜坡引导烟雾排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晚餐是精心烹制的\"石板烤肉\"。陈沐阳在洞内找到一块平整的石板,用铁镐烧热后,将狼獾粮仓中获取的鸟肉切成薄片,平铺在石板上。他在肉片上涂抹用云莓汁和地衣调制的酱料,肉香与果香混合,在洞内弥漫开来。陈景行则用剩余的鸟骨熬汤,加入捣碎的火山浮石粉末,制成富含矿物质的营养汤。
睡前,陈景行教儿子制作\"应急取暖石\"。他们将拳头大小的石块放在篝火中加热半小时,然后用多层桦树皮包裹,制成简易的暖手宝:\"这种取暖石能持续散热2-3小时,但使用时要包裹足够的隔热层,防止烫伤。\"陈沐阳还学会了通过观察冰洞内冰柱的生长方向判断风向,这在夜间防范暴风雪时尤为重要。
深夜,陈沐阳被一阵细微的摩擦声惊醒。他屏住呼吸,用耳朵贴紧地面——这是在冰雕城堡学到的\"听地术\"。通过冰层传导的震动,他判断出有动物在洞口附近徘徊。他轻轻推醒父亲,两人手持火把和铁镐,做好防御准备。当陈景行突然掀开洞口的兽皮帘时,一只饥肠辘辘的北极狐受惊逃窜,消失在茫茫雪原中。
次日清晨,父子俩继续踏上征程。他们的背包里多了新的生存物资:改良的肠胃药、自制的导盲杖、应急取暖石。在这片严酷的寒原上,每一次危机都成为学习的契机,每一个生存技巧都凝聚着智慧的结晶。而远方的地平线,依然隐藏着无数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们用勇气和知识去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