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曾经视劫掠为荣耀的狼王,站在满是稻穗的田野里时,会想些什么?\"
万民宫偏殿,赵政望着窗外渐绿的柳枝,似是随意地问道。侍立一旁的萧何闻言,执礼的手微微一顿,沉吟片刻方道:\"臣以为,或有不甘,或有茫然。但更多的,应是震撼。\"
\"震撼?\"赵政转身,眼中带着深意,\"朕要的不止是震撼。朕要让他明白,他输掉的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个时代。\"
他的目光落在案头那份关于左贤王即将押解至京的奏报上,语气渐沉:\"传令:三日后,万民宫前广场,设公开审判庭。朕要让天下人看看,犯我华绥者,纵是狼王,亦要伏法。更要让他们知道,华绥的律法,既有铁律,也有仁心。\"
三日后,兴洛城万民宫前广场。
晨曦初露,广场四周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不仅有兴洛百姓,还有从各郡县赶来的议事会代表,甚至有些好奇的商贾、学子也挤在人群中,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高台庄严肃穆。刑部尚书包拯端坐主位,两侧分别是行政院、监察院的官员。更引人注目的是,高台一侧还特意设置了旁听席,坐着几位德高望重的乡老和越人首领。
\"带人犯!\"包拯洪亮的声音穿透晨雾。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左贤王须卜塔尔被两名禁军押解上台。他依旧穿着那身沾满血污的战袍,肩胛处的伤口简单包扎着,行走间略显蹒跚。但最让人群哗然的,是他那双曾经桀骜不驯的眼睛——此刻虽仍有凶光,却掩不住深深的疲惫与茫然。
\"跪下!\"禁军厉声喝道。
须卜塔尔倔强地挺直脊梁,用生硬的雅言嘶声道:\"草原的雄鹰,只跪长生天!\"
包拯并不动怒,只是平静地展开卷宗:\"须卜塔尔,你可知罪?\"
接下来的审判过程,让所有旁听者都屏住了呼吸。
刑部官员逐一宣读罪状:突袭云谷屯田区,焚毁民宅三十七处,残杀无辜平民二百四十三人,劫掠军粮五万石......每一桩罪行,都有缴获的兵器、幸存者的证词、甚至是匈奴内部的军令作为佐证。
当展示到一柄刻有狼头图腾的弯刀时,人群中突然响起一声悲泣——那是一位在云谷失去儿子的老妇。
\"还我儿命来!\"老妇的哭喊撕心裂肺。
须卜塔尔脸色微变,却仍强撑着冷笑:\"弱肉强食,草原的规矩就是如此!\"
\"好一个弱肉强食!\"包拯猛地拍下惊堂木,\"那你可敢听听,你的部下是如何评价你这个'强者'的?\"
在须卜塔尔惊愕的目光中,阿古拉和其他几名自愿作证的匈奴降兵被带上台。他们讲述了这个\"雄鹰\"如何逼迫老弱兵士充当肉盾,如何在粮草不足时克扣士兵口粮,如何用屠刀逼迫不愿参战的部落......
\"你胡说!\"须卜塔尔暴怒地想冲上前,却被禁军死死按住。
阿古拉直视着他曾经敬畏的首领,声音沉痛:\"大王,您说过要为草原儿郎谋一条生路。可您带着我们走的,分明是死路啊!\"
旁听席上一片寂静。许多原本对匈奴充满仇恨的百姓,此刻看向那些降兵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包拯待证词完毕,缓缓起身,面向全场:
\"根据《华绥万民律》,须卜塔尔罪证确凿,按律当斩!\"
人群中响起一阵骚动。须卜塔尔闭上眼,等待最后的判决。
\"然——\"包拯话锋一转,\"大统君有谕:上天有好生之德,华绥以仁立国。念其尚有悔改可能,特免死罪,判终身流放岭南屯田区,以劳作赎罪!\"
这个判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连须卜塔尔都愕然睁眼,难以置信地看向高台后方——那里,赵政正静静站立,隔着人群与他对视。
\"其余匈奴降兵,\"包拯继续宣判,\"凡自愿归降者,可编入北境'汉匈屯田区',免三年赋税,家人可随军安置。若立军功、通农耕者,按律授田,一视同仁!\"
审判结束后,赵政缓步走上高台。阳光正好照在他身上,玄色龙袍上的金纹熠熠生辉。
\"华绥的子民们,\"他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广场,\"今日的审判,不是为了炫耀胜利,而是要告诉天下:华绥的律法,罚的是恶行,容的是善念。无论是汉人、越人,还是匈奴人,只要遵纪守法、愿为这片土地出力,皆是华绥子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左贤王劫走的五万石军粮,朕将加倍返还北境百姓!这是华绥对你们的承诺——犯我疆土者,虽远必诛;护我国土者,虽贫必恤!\"
广场上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许多北境来的代表更是热泪盈眶,纷纷跪地叩谢。
当天的庆功宴设在万民宫正殿,气氛却与广场上的激昂不同,多了几分庄重与温馨。
赵政亲自为有功之臣颁赏。
轮到项羽时,赵政看着他腰间那柄明显有缺口的马刀,不禁笑道:\"项都护,下次出征前,记得多备几把刀。工部的铁匠们抱怨,给你修刀比打造新兵器还费工夫。\"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项羽挠着头,憨厚地笑道:\"大统君放心,下次臣定让匈奴人的刀先卷刃!\"
他接过赏赐的黄金和地契,突然转身看向一旁的韩信,从怀中取出一壶酒:\"韩尚书,漠南这仗,多亏你料敌先机。这壶酒,我敬你!\"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愣住了。韩信微微一怔,随即含笑接过:\"项将军言重了。若无将军神勇破阵,再好的谋划也是空谈。\"
两人相视一笑,举杯共饮。曾经在演武场上的争执,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樊哙得到百斤羊肉的赏赐后,当晚就在兵部衙门外支起大锅,浓郁的肉香飘散开来。
\"都来尝尝!大统君赏的羊肉!\"他挥着大勺,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兵士。
有相熟的校尉打趣道:\"侍郎大人,这羊肉可比您当年杀的猪香吧?\"
\"那当然!\"樊哙眼睛一瞪,随即又笑道,\"不过你小子要是敢偷懒,明天训练场上,我就让你知道什么叫'杀猪式'操练!\"
欢笑声中,羊肉很快被分食一空。这份带着烟火气的赏赐,反而比金银更得军心。
新政的推行,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北境,新设立的\"汉匈屯田区\"里,龙且正耐心地安排着降兵的劳作。一个名叫巴图的匈奴汉子梗着脖子:\"我只会在草原放牧,不会种地!\"
\"不会可以学。\"龙且并不动怒,\"若实在不愿学,放牧也行。但有个条件——你得帮老农看好牛羊,不能让它们糟蹋了秧苗。\"
巴图眼睛一亮:\"这个我在行!\"
\"做得好,\"龙且拍拍他的肩,\"月底多给你半斗粟米。\"
周围的匈奴降兵闻言,纷纷围上来询问。龙且笑着解释:\"在咱们华绥,放牧种地都是正经活计,只要肯出力,就有饭吃!\"
而在工部的作坊里,宋礼正带着工匠们测试新改良的沙漠水囊。
\"还是有点漏水。\"一个兵士抱怨道。
宋礼接过水囊仔细检查,突然笑道:\"我有个主意——在水囊外面加条背带,行军时斜挎着,既省力又减少晃动,说不定就能解决漏水问题。\"
工匠们闻言,立即动手改进。这种鼓励创新的氛围,让军备研发的进度大大加快。
夜幕降临时,赵政独自站在万民宫的最高处,俯瞰着这座日益繁华的都城。
萧何悄声来到他身后:\"陛下,各郡县来信,百姓对今日的审判和新政反响极好。\"
赵政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问:\"萧卿,你说百年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今日?\"
萧何沉吟道:\"必是盛世之始。\"
\"不,\"赵政转身,眼中映着万家灯火,\"这只是开始。真正的盛世,不是让万民有饭吃,而是让每个人——无论是汉人、越人,还是曾经的敌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的目光望向北方,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看到了那些正在屯田区劳作的匈奴降兵,看到了边境线上正在巡逻的新军将士。
\"这江山如画,终究要由万民共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