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之翼”的覆灭,如同一剂强效的兴奋剂,暂时驱散了笼罩在地球联盟上空的失败主义阴云。捷报的余音在官方频道中回荡,前线士气大振,后方生产热情高涨。然而,在昆仑山深处那间可以俯瞰云海翻腾的静谧会议室里,气氛却与外面的振奋截然不同。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役——对“新黎明”叛乱根源的深度反思。军事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们,以及被特别邀请的几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齐聚一堂。王也虽未亲自到场,但他那如同星空般深邃的意志,无疑笼罩着整个会场,引导着讨论的方向。
瓦西里耶夫元帅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却也透着一丝沉重:“‘铁帚行动’清除了组织内的毒瘤,思想整风扼杀了舆论场的杂音,我们赢得了军事上的反击。但是,诸位,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在文明生死存亡的关头,会在我们内部,滋生出让埃卢、卡特这样的人拥有市场,让‘和平之声’这种论调得以传播的土壤?”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李肃拂尘轻摆,眼神锐利如剑,他首先排除了最简单的解释:“毋庸置疑,埃卢、卡特之流,其核心是权力野心与个人贪欲。他们利用了局势,试图火中取栗。但若将叛乱完全归咎于少数几个野心家,无异于掩耳盗铃。若土壤肥沃,毒草自会滋生。这土壤,便是长期战争带来的,弥漫在整个文明肌体中的——疲惫与痛苦。”
一位受邀的社会学家,陈晴博士,推了推眼镜,补充了详实的数据支持:“根据我们对叛乱前社会情绪的大数据分析,以及事后对部分受影响人员的深度访谈,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轨迹。战争初期,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情绪占据绝对主导。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火星战役陷入残酷的拉锯战,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后方生活品质因战时经济而断崖式下跌……一种深层次的疲惫感开始蔓延。”
她调出了一组图表:“请看,民众对‘战争结束时间’的预期,从最初的乐观,在叛乱发生前已变得极其悲观,甚至模糊。‘贡献点焦虑’、‘物资短缺抱怨’、‘对前线亲人安危的极度忧虑’,这些负面情绪的指数在叛乱前都达到了峰值。当希望变得渺茫,痛苦变得日常,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在旧时代享有舒适生活、或是在新体制下感到上升无望的群体,其心理防线便开始松动。”
“埃卢他们,”陈博士总结道,“正是精准地嗅到了这种弥漫性的绝望情绪,并为其披上了‘理性思考’、‘减少牺牲’的外衣。他们的论调之所以能产生共鸣,不是因为其本身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为那些不堪重负的心灵,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逃避出口——投降,或许能结束痛苦。”
资源与生产总长,一位务实的技术官僚,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问题:“我们一直强调牺牲,强调贡献,这没有错。但我们是否给予了人们一个足够清晰、足够有吸引力的‘未来图景’?当人们只知道需要不断付出,却看不清付出之后能到达怎样的彼岸时,坚持下去的动力就会衰减。”
他指着屏幕上复杂的资源调度图:“我们将一切资源向战争倾斜,这保证了我们短期内不会被打垮。但长期来看,我们是否让民众相信,这一切牺牲最终能换来一个比战前更值得期待的未来?还是仅仅是为了‘不被消灭’这个最基本的目标?当‘生存’本身成为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标时,精神上的空洞感就会产生。埃卢他们正是利用了这种‘希望赤字’,暗示投降或许能保留某种‘体面’的生存,尽管那是自欺欺人。”
一位历史学家也引经据典:“纵观历史,任何能够持久支撑残酷战争的政权或文明,除了铁腕和纪律,无不拥有一个能凝聚人心的共同愿景——无论是宗教的许诺、民族的复兴,还是理想社会的蓝图。我们联盟,在打破了旧有的国家认同后,新的、超越‘生存’本身的文明愿景,塑造得还不够坚实,尤其是在普通民众层面。”
民生与社会总长面色凝重地提到了内部问题:“战时计划经济和高强度的贡献点体系,保证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资源分配的绝对优先,意味着必然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被严重牺牲。边远地区的民众、非核心产业的工人、以及那些因年龄或技能无法在贡献点体系中获得优势的群体,他们承受了巨大的转型阵痛。”
“虽然我们极力宣传‘岗位不同,皆为贡献’,但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存在的。”他坦言,“一个前线士兵获得的点数,可能是一个后方文员的数十倍;一个攻克技术难题的科学家,其贡献点奖励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这种差距,在生存资源都与点数挂钩的情况下,会滋生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感。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被人引导,将矛头指向‘为何要打这场让我们如此痛苦的战争’,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改善内部的分配机制。”
信息与文化总长则反思了宣传工作的不足:“我们的宣传,长期以来侧重于强调胜利、歌颂英雄、揭露敌人残暴,这固然重要。但在真实性上,我们是否过于‘报喜不报忧’?当惨重的伤亡和严峻的形势被一定程度地过滤,而民众又能从生活的艰难中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时,官方宣传的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一旦信任出现裂痕,‘和平之声’那种看似‘揭露真相’、‘说出你们不敢说的话’的论调,就更容易趁虚而入。”
“此外,”他补充道,“我们过于强调对王也道君个人力量的依赖,这虽然在稳定人心上有奇效,但也无形中削弱了集体力量的宣传。当人们将过多的希望寄托于一人之上,一旦战局出现不利,或者道君稍有不在,恐慌和动摇就会加倍。”
会议持续了数小时,委员和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剖析了叛乱产生的深层土壤:长期的痛苦消耗了意志,希望的模糊动摇了信念,内部的不公埋下了怨怼,信息的失真损耗了信任。
最终,所有的讨论和数据分析,都汇聚成一份沉甸甸的共识,呈现在王也的神念之前。这份共识的核心在于:“新黎明”叛乱,是外部高压与内部病灶共同作用的结果。清除野心家是治标,而安抚疲惫的灵魂、重塑对未来的信念、弥合内部的裂痕、重建透明的信任,才是防止毒瘤再生的治本之道。
王也的神念在这份共识上停留了片刻,如同温和而威严的烙印。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指示,但他的“知晓”本身,就意味着最高层已经正视了这些问题。
这次反思会,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联盟高层不再仅仅满足于用铁腕维持秩序,开始意识到,赢得战争不仅需要摧毁敌人的舰队,更需要守护和滋养己方文明的人心。一场胜利可以振奋一时,但唯有解决滋生叛乱的深层土壤,才能确保文明在漫长的星海征途中,不会从内部自我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