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能量光束的交织,更深层次上,是意志与信念的较量。在经历了“新黎明”叛乱的切肤之痛,并深刻反思了其滋生土壤后,联盟高层愈发认识到,除了严刑峻法、物质激励与思想引导之外,一种能够跨越阶层、职业、乃至原有文化背景,直指人心深处对崇高价值的向往与认可的荣誉体系,对于凝聚文明意志、塑造共同精神图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经军事委员会提议,王也亲自首肯,地球联盟决定设立其最高荣誉——“人类文明勋章”。
这枚勋章的设立,旨在超越旧时代局限于国家、军队或特定领域的奖励,将其提升至整个文明存续与发展的高度,用以表彰那些在对抗外敌、推动文明进步、守护人类精神火种等任何方面,做出了足以载入史册、堪称楷模之卓越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它不仅是功绩的证明,更是精神的灯塔,是联盟试图为浴血重生中的文明,树立起的价值标杆。
勋章的设计,由联盟顶尖的设计师、历史学家和元初门长老共同参与,数易其稿,最终方案报请王也审定。当设计图样在全息投影中展开时,其蕴含的深意令所有在场者动容。
勋章主体采用在火星战役中缴获的帝国战舰特种合金碎片,经过元初门秘法熔炼提纯,融入一丝从昆仑山心采集的“星辰金”细屑,最终铸造成型。其质地冰冷而坚硬,泛着幽深的金属光泽,象征着战争的血与火,以及文明在磨难中淬炼出的坚韧。形态并非传统的圆形或十字形,而是一面微微弯曲的、不对称的盾牌形状,寓意着守护,同时又带着一种向前突破的动感。
盾牌中央,是一颗被简化的、散发着微光的星辰,代表着人类文明本身,以及在黑暗宇宙中寻求光明的希望。
星辰下方,是地球的抽象轮廓,线条简洁而充满力量,提醒着勋章的归属与守护的核心。
星辰上方,环绕着半束用灵能符文勾勒出的橄榄枝,象征着对和平的终极追求与对生命的敬畏——即便是在最残酷的战争中,也未曾泯灭。
盾牌的边缘,镌刻着联盟的格言:“循此苦旅,以达星辰”。
勋章的背面,光滑如镜,只在中心位置,以最先进的纳米雕刻技术,刻印着受勋者的姓名、授勋日期,以及一行小字:“为文明存续而立”。其余部分留白,象征着未来将由更多的英雄来书写。
绶带采用深蓝色为底,象征着无垠星空;中间镶嵌一条金色的竖线,代表着希望与指引。勋章平时佩戴于左胸心脏位置之上,在极其隆重的场合,亦可使用特制的颈饰。
整个设计,将战争的残酷、文明的韧性、守护的决心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完美地融合于一体,既庄重肃穆,又充满了面向未来的史诗感。王也看到最终图样时,只是微微颔首,道:“可。”一字定音。
为了确保“人类文明勋章”的至高神圣性与无可争议的公信力,军事委员会为其设定了极其严苛,甚至堪称“不近人情”的授勋标准。
贡献必须达到“扭转战局”、“拯救文明于倾覆”、“开创历史新纪元”或“极大提升文明整体实力与精神层次”的级别。寻常的战功、科研突破或生产贡献,由贡献点体系和各级别奖项表彰,不足以撼动此勋章的门槛。
提名必须经过军事委员会联席会议超过三分之二委员的匿名审核通过,并最终由王也委员长亲自批准。任何存在争议或疑点的贡献,均不予考虑。
原则上,非战争时期,每十年授勋不超过三枚;战争时期,视贡献程度,但宁缺毋滥。其稀缺性本身,就是其价值的一部分。
对于已牺牲或逝世,但其贡献符合标准者,可予以追授,其直系后代或指定继承人可代领勋章,并享受相应的永久性荣誉待遇。
在勋章设立后的第一次授勋提名中,经过激烈而审慎的讨论,并最终获得王也批准的名单,成为了联盟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代表了在不同领域,为文明存续立下不朽功勋的典范:
王也道君:授勋理由:于文明危亡之际,以无上伟力屡次扭转战局,奠定修真文明与科技融合之基,肃清内乱,稳定人心,实为文明存续之最高守护神。此为特例,旨在确立勋章至高地位,并昭示王也之于文明的核心意义。
赵罡少将(追授):授勋理由:指挥“长城级”战列舰编队,于“风暴眼”伏击战中,沉着果决,一举全歼帝国“剃刀之翼”分舰队,极大提振军心士气,是以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回应内部投降论调的关键执行者,其战术指挥艺术成为典范。赵罡在后续一次帝国报复性袭击中,为掩护友舰撤退,与座舰同沉。
李悦博士团队(集体):授勋理由:在外星能量护盾逆向工程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新一代联盟战舰,显着提升了舰队生存能力,为科技抗衡奠定了坚实基础,代表了联盟科研力量的最高成就。
“卡戎”三号要塞守备团(集体,追授大部):授勋理由:在孤立无援、装备劣势的情况下,面对帝国主力舰队猛攻及内部渗透,浴血奋战,寸土不让,以巨大牺牲坚守阵地直至王也来援,其英勇与忠诚体现了联盟军人最崇高的气节,是防线不倒的精神象征。
陈秀兰(平民):授勋理由:一位普通的火星农业穹顶管理员。在帝国突袭其所在穹顶,试图破坏粮食生产时,她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启动紧急防护程序,保住了核心作物种子库,并在后续救援到达前,组织幸存者自救,挽救了数以万计人未来的口粮。她代表了无数在平凡岗位上,以非凡勇气守护文明根基的普通人。
授勋仪式选在了昆仑山主峰之下,新落成的“人类文明英烈广场”上举行。这里背靠巍巍昆仑,面向浩瀚星空,寓意着文明扎根于厚土,志向在于星辰。
当日,天空澄澈,阳光普照。联盟所有高层、各界代表、以及通过直播观看的无数民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广场上肃穆无声,只有联盟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王也亲自为首批受勋者佩戴上了那枚沉甸甸的“人类文明勋章”。当冰凉的金属贴上胸膛,无论是生还的英雄,还是捧着父亲遗像的少年,眼中都闪烁着无比复杂而崇高的光芒——那是牺牲被铭记、价值被肯定的无上荣光。
王也并未发表长篇大论,他只是环视众人,声音平静却传遍四方:“此勋章,非为个人之荣耀,乃为文明之脊梁。望诸位,承此荣光,砥砺前行,护我人族,星火永存。”
仪式结束后,受勋者的事迹通过所有渠道,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宣传。他们的画像被悬挂在学校、工厂和军营,他们的故事被编入教材,他们的精神被奉为楷模。
“人类文明勋章”的设立,如同一座突然矗立起来的道德与价值高峰,清晰地指明了联盟所倡导和推崇的最高行为准则。它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人们意识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除了贡献点,还有一种更为崇高的追求;除了个人与家庭的安危,还有一种更为宏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