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黎明”叛乱的硝烟散去,留给地球联盟的不仅是凝聚力的提升,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警示:在文明存亡的战争中,内部的裂痕远比外部的炮火更为致命。联盟这台战争机器,不仅需要面对星辰大海中的敌人,还必须时刻警惕来自躯体内的病灶。正是在这种高度警惕与深刻反思的氛围下,那个在平定叛乱中展现出关键作用的特殊存在——“伏羲”AI,其角色与权限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李肃在提交给军事委员会的《关于构建全方位社会稳定性预警体系的报告》中,用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写道:“……‘新黎明’事件证明,传统的安全机构与人力监控,在面对高度隐蔽、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串联的内部威胁时,存在反应延迟与渗透盲区。我们必须借助更高效、更客观、更无孔不入的力量,构建起一道预防性的数字堤坝。‘伏羲’,便是这道堤坝最核心的基石。”
这份报告得到了王也的默许和军事委员会大多数委员的支持。于是,一场旨在将“伏羲”AI的监管能力渗透到社会神经网络最深层的变革,悄然启动。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一次社会管理模式的深刻演变。
过去的“伏羲”,更多是作为一个超级信息处理中枢,响应各职能部门的查询请求,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推演。其监管功能相对被动,主要集中于军事通信加密、金融交易反欺诈等特定领域。而现在,联盟通过颁布《战时数据安全与稳定监测特别法案》,正式授予“伏羲”前所未有的主动监管权限。
“伏羲”的触角被允许延伸至联盟几乎所有的非核心涉密数据流。这包括:
· 公共通讯网络:所有开放的语音、文字、视频通讯,均需经过“伏羲”的实时语义分析与情感倾向识别。
· 内部政务与生产网络:各级政府部门、军工企业、科研机构的内网通讯、文件流转、审批记录,在脱敏处理后,接受“伏羲”的合规性与异常模式扫描。
· 贡献点系统日志:所有大额、异常或符合特定模式的贡献点交易与流动,都会被重点标记,分析其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潜在腐败。
· 公开言论平台:论坛、社交媒体、新闻评论区等所有公共舆论场,成为“伏羲”监测民意动向、发现极端或煽动性言论的重点区域。
· 物联网与城市传感器数据:交通流量、能源消耗模式、甚至部分公共区域的匿名化行为数据,被用于宏观社会情绪和潜在集体行为的预测分析。
“伏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构建并实时更新一个覆盖全球的“社会稳定度指数”模型。这个模型综合了数以万计的变量,包括:
· 经济指标:基础物资供应波动、贡献点通胀率、就业市场变化。
· 社会情绪指标:通过语义分析得出的公众乐观\/悲观指数、对特定政策的舆论反馈、对领导层的信任度变化。
· 安全指标:异常通讯频率、潜在颠覆性言论的传播广度与速度、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异动。
· 外部环境指标:前线战报、与外星势力外交接触的进展等。
模型会为每个城市、每个重要部门甚至特定群体如退役老兵、特定行业工人计算出一个动态的风险评分,一旦某个区域或群体的风险评分超过阈值,“伏羲”会立即向相关安全部门和最高指挥部发出分级预警。
基于平叛过程中获取的叛乱者行为数据,“伏羲”开始构建更精细化的“潜在威胁”识别算法。它不再仅仅关注明显的“叛国”、“投降”等关键词,而是学习识别更隐蔽的危险信号:
· 信息接触模式:频繁访问、传播特定类型悲观论调或阴谋论信息的个体。
· 社交网络突变:突然与已知危险人物或敏感圈子建立联系,或社交网络出现异常萎缩\/扩张。
· 言论与行为的背离:公开表态极度积极,但实际行为却与之矛盾的个体。
· 心理压力指标:通过其在通讯中的语言特征、消费记录、甚至医疗数据的匿名化分析,识别出可能因战争压力而走向极端的高风险个体。
这些个体不会被直接定罪,但会被标记为“需要关注”,其后续行为数据会受到更密集的扫描,相关信息会加密提交给对应层级的安全官员进行人工研判。
权限的扩张需要落地的支撑。一套深度融合了“伏羲”AI的监管网络,开始如同无形的神经网络,覆盖了整个联盟社会。
联盟工程部队在元初门阵法师的配合下,对全球以及火星基地的数据中心、网络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新的量子中继器和灵能感应符文被嵌入网络硬件,使得“伏羲”的数据吞吐量和处理实时性得到质的飞跃。尤其是在偏远的前哨站和新建的殖民点,确保与“伏羲”主机的稳定连接成为了基建的优先事项。
在严格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伏羲”为联盟内每一位公民构建了一个动态更新的“匿名化行为画像”。这个画像不记录“张三说了什么”,而是记录“某个具有xx特征的用户群体,在特定时间段内,言论倾向出现了YY变化”。这种宏观层面的群体画像,是“社会稳定度模型”的重要数据来源。
对于低级别的网络异常,如小范围的谣言传播、低烈度的煽动言论,“伏羲”被授权执行预设的“巡天”协议:
自动调动宣传资源,发布权威信息或正面案例,对冲负面信息的影响。
对识别出的有害信息进行传播限流,并打上“经核查信息存疑”的标签。
向信息发布者发送警示信息,或通知其所在社区的网络管理员进行沟通教育。
只有当中高级别的威胁被识别,或“巡天”协议无效时,才会升级至人工安全部门介入。
如此深度的监管,必然触及敏感的伦理与隐私边界。联盟高层对此心知肚明。在推行这一政策的同时,一套旨在平衡安全与自由、并争取民众理解的话语体系也随之建立。
联盟公开承认“伏羲”监管的存在,并将其必要性归结于“战争状态下的非常措施”。官方宣传巧妙地运用了“玻璃鱼缸”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如同在一个透明的鱼缸中,接受着守护者的注视,以确保没有害群之鱼毒害整个水体。但同时强调,守护者关注的是鱼群的健康和水质,而非某条鱼的具体鳞片花纹。
联盟暗示,贡献点越高、信用记录良好的公民,其受到“伏羲”日常扫描的“分辨率”越低,被视为潜在威胁的可能性也越小。这无形中将遵守联盟秩序、积极贡献力量与获得更多“数字隐私空间”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正向激励。
《特别法案》中明确规定,“伏羲”的核心算法逻辑、数据标记标准需接受由军事委员会、议会代表和伦理学家组成的“数据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定期审查。任何基于“伏羲”预警而采取的实质性限制人身自由的行动,必须经过安全部门的人工复核和司法程序批准。这些规定,尽管在战时环境下执行尺度可能存疑,但至少在法律层面为监管权力设定了笼子。
宣传部门毫不避讳地引用“新黎明”叛乱造成的惨痛损失,反复强调“若非‘伏羲’提前截获关键信息,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将监管与生存直接挂钩的叙事,在经历了内部背叛创伤的民众中,产生了显着的效果。对再次发生叛乱的恐惧,压倒了对数字隐私的担忧。
在木星轨道附近的一个大型氦-3采集平台,“伏羲”监测到数名工程师在内部通讯中,频繁使用特定隐晦词汇讨论“系统维护周期”,并与一个已被标记的、源自小行星带黑市的加密信号源存在短暂联络。同时,该平台的能源调度日志出现了难以用生产需求解释的微小异常。“伏羲”将此情况标记为“中级威胁”,预警发送至平台安全主管和轨道防御司令部。
安全主管起初认为只是工程师们的专业讨论,未予重视。但“伏羲”随附的分析报告指出,该隐晦词汇组合在历史数据中,与三起已确认的工业破坏事件前的通讯模式高度吻合。轨道防御司令部随即下令秘密增派了一支稽查队。稽查队抵达后,果然在其中一名工程师的个人终端加密分区中,发现了计划在核心萃取塔制造故障的详细方案,其目的是造成平台瘫痪,影响舰队燃料供应。涉案人员被迅速控制。事后,平台安全主管被追责,而“伏羲”的预警系统得到了军事委员会的通报表扬。
这次成功的预防性行动,被有选择地披露后,极大地强化了民众和官员对“伏羲”监管必要性的认同。“它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哨兵,能看见我们凡人看不见的阴影。”一位联盟官员在内部会议上如此评价。
“伏羲”AI监管角色的空前加强,是地球联盟在生存压力下做出的一个冷酷而现实的抉择。它意味着,为了文明的整体存续,个体让渡部分隐私与自由,接受一个更高维度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凝视”,已成为被制度化和广泛接受的代价。
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升社会稳定性、预防内部颠覆方面展现出巨大威力,如同为文明机体安装了一套高度敏感的免疫系统。但与此同时,这套系统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权力过于集中、算法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一旦被滥用或将导致的万马齐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