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子沈玦弑母:
影子是沈玦被抽离的“帝魂”与太祖意志的混合体,“弑母”是完成太祖夺舍的最后仪式——鲛心朱砂象征母体最后的枷锁,吞之才能彻底占据“天子之壳”,让“第十四子”成为太祖的新容器。
2. 沈玦自剖投井:
他意识到“无鳞”即无魂、无轮回,既然影子已取代自己成为“天子”,便反向利用太祖的“井镜”机制——以少年之壳为饵,主动成为“缺月铜钟”的最后献祭,让“沈氏第七”与“第十四”同归于尽,用自我消亡切断所有“第七子”的因果链,彻底终结夺舍轮回。
第七子·血字遗诏
第十七章 正反(阳秋篇\/阴冬篇)
本章以\"正反\"双页并行:左页阳秋(现世),右页阴冬(镜世)。两条时间流向相反,却在最后一行交汇。阅读时可左、右交替,或先左后右,再合而为一——结果并无不同。
---
【阳秋|现世】
【阴冬|镜世】
---
1
卯时,天光未透,顾西臣披雪登丹陛。
铜钟余烬作金箔,被他靴底碾作粉尘。
\"陛下......\"他对着空龙椅跪伏,
却再无人命他\"平身\"。
——他知道,沈玦已死。
1
卯时,天黑未褪,影子沈玦自龙牙床上睁眼。
旒珠十二皆饱满,垂声如玉。
\"卿平身。\"他抬手,嗓音先老后少,
像两副喉咙共用一舌。
——他知道,自己不是沈玦,
却又只能是沈玦。
---
2
尸身未寻,丧钟未响。
顾西臣奉遗诏,闭九门,秘不发丧。
他暗地查访:
\"第十四子\"究竟是谁?
名册翻遍,宗室再无沈姓。
2
尸身已备,丧钟已鸣。
影子沈玦下诏,开九门,大赦天下。
他公开宣称:
\"朕即第十四子。\"
百官山呼,无一人敢忆旧名。
---
3
午后,雪化。
顾西臣独入太庙废墟,
拾到那口\"缺月铜钟\"残片。
残片边缘有齿痕——
人齿,稚童。
3
午后,雪凝。
影子沈玦于太庙新匾\"无鳞\"二字上,
以指尖补完最后一笔:
齿痕自其指缝生出,
鲜血填满铜钟缺口,
钟竟复原,声如婴啼。
---
4
黄昏,千秋井。
顾西臣缒绳而下,
井水早涸,壁镜尽碎。
井底只余一朵枯莲,
莲心空留鲛尾痕。
他忽然明白:
\"第七子\"并非血脉,
而是一具\"可替换的壳\"。
4
黄昏,千重阙。
影子沈玦升座,
命人悬铜钟于井口,
以血注之。
钟内水声汩汩,
一朵白莲重生,
莲心孕出婴儿,
五官与他相同,
唯独缺心。
——新的壳,已育成。
---
5
夜半,皇城火起。
顾西臣率旧部玄羽卫,
反旗书\"清君侧\"。
他执残钟碎片为刃,
杀入金銮。
火里,他看见龙椅上的影子,
眉心一点朱砂,
笑如沈玦,却非沈玦。
5
夜半,宫灯尽灭。
影子沈玦候火而坐,
手抚铜钟,候那\"反贼\"。
顾西臣破门而入,
残钟碎片映出两张脸:
一张忠,一张逆;
一张生,一张死。
影子轻声:
\"朕等你,已久。\"
---
6
残钟对整钟,
金铁交,婴啼起。
顾西臣刺穿铜钟,
却同时刺穿自己胸口——
碎片另一端,
竟连着他的影子。
血落钟面,
快速写就一行:
\"弑君者,顾西臣。\"
6
整钟裹残钟,
龙椅崩裂。
影子沈玦胸口亦被洞穿,
却无血,
唯鲛尾鳞四散。
他握碎片,
微笑对顾西臣:
\"弑朕者,亦朕。\"
钟碎成十四瓣,
每瓣映一子:
第七子、第十四子......
直至第二十七子,
眉目皆空,
待血填写。
---
7
铜钟既碎,
现世时间骤停。
顾西臣与影子一同,
被拉入静止的金箔雪里。
火声、喊声、更鼓声,
全被压成薄薄一张\"正面\"。
7
铜钟既碎,
镜世时间倒灌。
影子与顾西臣重叠,
化作同一张\"反面\"。
雪片逆流回天,
火舌卷回柴芯,
所有呐喊皆退回喉咙——
正反两面,
终被合于同一道裂缝。
---
【合页】
(阳秋与阴冬在此页相遇,文字左右合并,成一完整句)
顾西臣/影子沈玦
共持残钟/整钟
齐声开口——
\"第七子已死,
第十四子初生;
然正反本一,
杀即生,
生即杀。\"
钟片\/钟声
同时落地\/升天
写就最后一行血字——
\"第十七子,
血字遗诏,
至此绝笔;
亦至此,
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