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么做废人,要么做狠人:别在 “躺平” 与 “奋进” 间内耗
村里的小王毕业后总 “纠结”—— 想躺平,又怕别人说 “没出息”;想努力赚钱,又嫌 “上班太累、创业太险”,每天一边抱怨 “工资低、机会少”,一边又懒得改变,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周老栓跟他说:“人最怕‘又想舒服又想进步’。要么彻底放下欲望,躺平过简单日子;要么紧盯目标,为了想要的东西拼一把,让所有事都为目标让路。别跟别人比,你想要什么只有自己清楚,不内耗才会活得轻松。” 后来小王想通了,要么专心考公,每天早起复习;要么放弃考公去学汽修,一门心思练手艺,不再纠结,反而过得踏实了。
2、能让所有人满意的不是人,是人民币:别把别人的评价当 “圣旨”
镇上的李姐以前总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有人说 “你穿得太土”,她就不敢再穿那件衣服;有人说 “你性格太直”,她就刻意讨好别人,结果自己累得慌,还没人真正满意。
后来李姐发现:“你再怎么改,也有人挑刺 —— 你穿得时髦,有人说‘你装’;你性格温和,有人说‘你软’。” 周老栓说:“没有谁能让所有人满意,就像人民币也有人不在乎。别人对你的态度,本质是‘你是否符合他的利益’—— 符合就夸你,不符合就踩你,别把自己不当人、把别人太当人,做好自己就行。”
3、你会受伤,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底牌越多,越不害怕失去
村里的小芳以前在工厂上班,总被领导 “欺负”—— 让她加班还不给加班费,让她替同事干活还不领情,她却不敢辞职,因为 “除了这份工作,没别的选择”,只能默默忍受,偷偷哭。
后来小芳利用下班时间学电商运营,考了证书,还帮村里卖农产品赚了钱,有了 “第二收入”。再遇到领导刁难,她果断辞职,很快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小芳说:“以前受伤是因为没底牌,只能忍;现在有了选择,就不怕失去了。” 周老栓说:“坚强和底牌成正比,你手里的筹码越多,选择越多,越不会为一点得失斤斤计较。别‘舔’,要为自己攒底牌,才有底气说‘不’。”
4、爱是用物质交换来的:先有 “价值”,才有 “被爱”
村里的小赵总抱怨 “没人喜欢自己”,觉得 “自己真心待人,却没人珍惜”。可他没工作,没存款,每天在家打游戏,还总说 “谈钱太俗,真爱不需要物质”。
周老栓跟他说:“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给棒棒糖换玩伴’,大人却总觉得‘爱只要真心’。你没本事、没收入、没让人喜欢的特质,别人凭什么爱你?爱是‘价值交换’—— 你有颜值、有能力、有钱,或者能给别人情绪价值,别人才会愿意靠近你,这不是俗,是现实。” 后来小赵找了工作,开始健身、读书,慢慢有人觉得 “他变优秀了”,也有了喜欢他的人。
5、血缘只是标签,亲情藏着人性与利益:别高估 “血缘”,要懂 “现实”
村里的老张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每年给家里寄钱;小儿子在家啃老,还总跟老张吵架。老张以前总说 “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慢慢发现:“生病时是大儿子寄钱请护工,过节时是大儿子带礼物回家;小儿子只会要钱,还嫌我烦。”
周老栓说:“别觉得血缘多牢固,亲情也藏着人性和利益 —— 小时候谁管他,他跟谁亲;长大后谁给好处,他跟谁亲。真正能抛开利益的亲情很少,血缘只是标签,别高估,也别失望,看清现实就好。”
6、珍惜还有的欲望:欲望会过期,别等 “来不及”
镇上的王哥年轻时总说 “等我有钱了,就去环游世界;等我有空了,就陪父母旅行”。可他一直忙着赚钱,等他终于有了钱,父母却走不动了;想环游世界,却发现自己体力跟不上,对风景也没了年轻时的期待。
王哥后悔地说:“以前觉得‘欲望能等’,现在才知道,很多想法过了那个年纪就没意义了。” 周老栓说:“人的欲望会过期 —— 年少想玩的,老了觉得没意思;穷时想看的风景,富了觉得物是人非。趁着年轻、有精力,多做想做的事,别等‘来不及’再遗憾。”
7、贫穷易泯灭善良:远离底层冲突,不是看不起,是懂 “现实”
村里的菜市场有个摊主,总因为 “几毛钱” 跟顾客吵架,甚至动手 —— 有次顾客多要了一根葱,他觉得 “亏了”,跟顾客吵了半天;有次隔壁摊主占了他一点摊位,他直接掀了对方的摊子。
周老栓说:“不是看不起底层人,是贫穷会让人困在‘满足物质’的底层,一点点利益都看得比天重。他们不是坏,是被生活逼得只能‘护着这点利益’,你碰了,他们就会拼命。远离这种冲突,不是歧视,是保护自己,也别为难别人。”
8、三观不同,转身就好:别强迫自己 “合群”,礼貌就够了
村里的小芳和小丽以前是朋友,可慢慢发现 “三观差太多”—— 小芳想努力赚钱买房,小丽说 “女生不用那么拼,嫁个有钱人就行”;小芳想多读书提升自己,小丽说 “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两人总吵架,小芳还想 “说服小丽”,结果自己累得慌。
后来小芳不再勉强,跟小丽保持 “礼貌距离”,不再争论,反而轻松了。周老栓说:“三观是童年、知识、教养的总和,你改不了别人,别人也改不了你。做不到求同存异,就别强迫自己喜欢对方,保持基本礼貌,转身找三观合的人,才不会内耗。”
9、人生最好的老师是南墙和棺材:劝不动的人,让他自己撞
村里的小李年轻时不听父母劝,非要 “跟风创业”,父母说 “你没经验,别冲动”,他不听,结果亏光了积蓄;后来他又想 “裸辞考公”,朋友说 “先找份兼职,别断了收入”,他也不听,结果考了两次没考上,还没了生活费,才后悔 “当初没听劝”。
周老栓说:“人生没有回头路,别人的建议和规劝没用,该走的弯路、该撞的南墙,一样都不会少。只有自己经历了、吃亏了,才会真正明白。别费劲劝,让他自己去撞,才能长记性。”
10、搞好人际关系的秘诀是斗争:敢 “争”,才有人懂你的底线
村里的合作社以前总有人 “占便宜”—— 有人多拿补贴,有人少干活,大家都 “不好意思说”,结果老实人吃亏,合作社人心涣散。
后来社长开始 “斗争”:制定规则,谁多拿补贴就退回来,谁少干活就扣分红;有人不服,他就当众讲道理,不妥协。慢慢的,没人再敢随便占便宜,大家反而觉得 “社长有原则,跟着他干靠谱”,合作社也凝聚起来了。周老栓说:“舒服来的关系不坚固,人际关系需要‘斗争’—— 敢说‘不’,敢维护自己的底线,别人才会懂你的原则,才会真正尊重你,你也才能交到‘懂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