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二日,北京皇宫文华殿内,气氛肃穆庄重。王巢身着玄色朝服,端坐于殿中临时设置的摄政席位上,两侧分列着明朝旧臣与北伐军将领——左侧是曾在崇祯朝任职的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文官,右侧则是李虎、张勇等战功赫赫的武将。今日朝会的核心议题,便是商议崇祯帝的谥号与葬礼事宜,这不仅关乎对先帝的告慰,更关乎能否安抚民心、稳定朝局。
“监国大人,先帝在位十七年,虽有勤政之心,却逢乱世,最终殉国煤山,实乃大明之悲。”曾任崇祯朝礼部尚书的周道登率先出列,躬身说道,“臣以为,当为先帝拟定谥号,以彰显其一生功过,同时以皇帝之礼厚葬,安抚天下臣民之心。”
王巢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殿内众臣:“周大人所言极是。先帝殉国,乃华夏之痛,拟定谥号、厚葬先帝,是我辈应尽之责。诸位可畅所欲言,提出合适的谥号与葬礼方案。”
话音刚落,一名年轻的翰林学士便上前说道:“先帝在位期间,锐意改革,试图挽救大明危局,虽最终失败,却有‘思’之德——思社稷、思百姓、思中兴,臣以为谥号可用‘思宗’。”
此议一出,殿内立刻响起赞同之声。周道登也点头附和:“‘思’字虽有追悔之意,却也暗含先帝勤政爱民之心,符合先帝一生所为。臣以为,‘明思宗’这一谥号,最为妥当。”
王巢见众臣均无异议,便拍板决定:“既如此,便追谥崇祯先帝为‘明思宗’,布告天下,让万民知晓。”
随后,众臣又商议葬礼细节。周道登提出,应按照明朝皇帝葬礼的最高规格,将崇祯帝与周皇后合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这座陵墓原本是崇祯帝为田贵妃所建,如今田贵妃的棺椁仍在陵中,正好可将帝后棺椁迁入,无需另行建陵,既符合礼制,又能节省时间与人力。
“思陵虽已建成,但规格略低,且部分建筑因战乱受损,需尽快修缮。”周道登补充道,“另外,葬礼需安排仪仗、祭品,还需选派大臣担任护灵使,护送帝后棺椁前往十三陵。”
王巢当即下令:“命工部即刻组织工匠,前往思陵修缮,务必在七日内完成;礼部负责筹备葬礼仪仗与祭品,祭品需选用上好的牛羊豕,仪仗按天子规格设置,包括金瓜、钺斧、朝天镫等;至于护灵使,朕亲自担任,率文武百官护送先帝棺椁前往思陵。”
此令一出,殿内众臣无不震惊。按明朝礼制,护灵使多由亲王或重臣担任,摄政亲自护灵,前所未有。周道登感动得热泪盈眶,跪地说道:“监国大人亲自护灵,乃先帝之幸,大明之幸!臣代天下臣民,谢过监国大人!”
王巢扶起周道登,温声道:“先帝为大明殉国,朕为临时摄政,亲自护灵,是分内之事。诸位无需多礼,尽快分头筹备便是。”
接下来的七日里,北京城内一片忙碌。工部工匠日夜兼程赶往思陵,修缮受损的棱恩殿、明楼与宝城,将田贵妃的棺椁移至侧室,为帝后棺椁腾出位置;礼部则在皇宫内外布置灵堂,灵堂设在乾清宫,正中悬挂崇祯帝的画像,两侧摆放着文武百官敬献的祭品,香烟袅袅,哀乐不绝;士兵们也忙着清理从皇宫到十三陵的道路,确保葬礼队伍通行无阻。
四月十九日,葬礼正式举行。天还未亮,北京城内的百姓便自发地聚集在街道两侧,手持白幡,眼含泪水,等待着送先帝最后一程。辰时初,哀乐响起,八名身着孝服的锦衣卫抬着崇祯帝的梓宫(皇帝棺椁),从乾清宫缓缓走出,梓宫上覆盖着明黄色的龙旗,两侧由四十名文官扶着,步伐缓慢而沉重。
王巢身着素色朝服,走在梓宫前方,手持哭丧棒,神情肃穆。他身后,李虎、张勇等将领与周道登等文官均身着孝服,按品级依次排列,紧随梓宫之后。葬礼队伍绵延数里,除了文武百官,还有数千名士兵组成的仪仗队,金瓜、钺斧等仪仗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却难掩队伍的悲戚氛围。
“先帝,您走好啊!”队伍行至正阳门时,一名白发老妇突然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她的儿子曾在崇祯朝担任士兵,战死在抵御后金的战场上,如今见先帝棺椁经过,再也抑制不住悲痛。老妇的哭声感染了周围的百姓,越来越多的人跪倒在地,哭声震天,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哀伤。
王巢停下脚步,转身对着百姓们深深鞠躬:“诸位百姓放心,朕定会剿灭逆贼,复兴大明,不负先帝与百姓所托!”
队伍继续前行,沿途百姓纷纷跪地送行,有的还将自家珍藏的糕点、水果放在路边,作为对先帝的祭品。行至通州时,天空突然下起细雨,细雨打在梓宫上,仿佛连上天都在为崇祯帝的殉国而悲伤。王巢却不肯打伞,任由雨水打湿衣服,始终走在梓宫前方,一步未停。
四月二十日午时,葬礼队伍终于抵达思陵。此时的思陵已修缮一新,棱恩殿前悬挂着白色的挽联,明楼的瓦片全部更换,宝城的城墙也已加固。王巢亲自扶着梓宫,将其缓缓送入地宫,与周皇后的棺椁并排安放,随后又命人将田贵妃的棺椁移至帝后棺椁一侧,按照礼制完成合葬仪式。
在地宫前,王巢率领文武百官跪地磕头,三拜九叩,口中念道:“先帝,今日臣将您与皇后合葬于此,从此长眠十三陵,再不被乱世惊扰。臣定当谨记先帝遗愿,早日剿灭大顺军与清军,还大明一个太平天下!”
祭拜完毕,王巢又来到思陵的棱恩殿,与周道登等文官商议后续的祭祀事宜——规定每年的崇祯帝殉国日(三月十八日),朝廷需派大臣前来祭祀,同时开放思陵,允许百姓前来祭拜。
当日傍晚,王巢率领文武百官返回北京。途中,周道登主动找到王巢,躬身说道:“监国大人亲自护灵、厚葬先帝,所作所为,远超一般宗室与大臣。臣此前虽对大人心存疑虑,如今却深知,大人是真心为大明、为百姓。日后,臣定当全力辅佐大人,复兴大明。”
不仅是周道登,许多原本对王巢持怀疑态度的明朝旧臣,经过此次葬礼,也彻底放下戒备。曾任兵部侍郎的吴甡也表示:“大人若有差遣,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巢见状,心中明白,厚葬先帝这一举动,已彻底赢得了明朝旧臣的心。他当即决定,趁机任命一批有才能的旧臣担任要职:任命周道登为礼部尚书,负责朝廷礼仪与祭祀事宜;任命吴甡为兵部侍郎,协助李虎处理军事部署;任命曾任户部郎中的马世奇为户部侍郎,负责粮草调配与财政管理。
这些任命公布后,北京城内的官员体系迅速稳定下来。旧臣们熟悉明朝的政务流程,很快便进入工作状态,与北伐军将领配合默契,北京的政务处理效率大幅提升——此前积压的房屋修缮申请、粮草发放需求,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四月二十二日,王巢再次召开朝会。此时的殿内,已没有了此前的隔阂与疑虑,旧臣与将领们齐心协力,共同商议如何应对山海关外的清军与西逃的李自成。王巢看着眼前团结一心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追谥思宗、厚葬先帝,不仅是对先帝的告慰,更是稳定朝局、凝聚人心的关键一步。
“如今先帝已入土为安,我等当专心应对外患。”王巢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坚定的力量,“李虎将军,你继续率领大军追击李自成,务必将其彻底剿灭;吴甡侍郎,你与张勇将军配合,加强山海关方向的防务,密切关注清军动向;其余诸位,各司其职,确保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定能渡过难关,复兴大明!”
“遵监国大人令!”殿内众臣齐声应诺,声音震彻文华殿,也震彻了这座刚刚恢复秩序的帝都。夕阳透过殿窗,洒在王巢的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他知道,复兴大明的道路仍很漫长,但有了民心与群臣的支持,他定能一步一步,实现先帝未竟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