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刚上班,莉莉就把一份精心撰写的《“一力轻选”大学城推广策划方案》发到了项目小组的群里。不到半小时,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莉莉,方案我看了!” 听筒里传来周一军沉稳却难掩兴奋的声音,“思路非常清晰,线下体验加线上引爆的模式,完全打在了年轻人的痒点上。我觉得可行性很高。”
“谢谢周总认可!” 莉莉笑着回应,“不过再好的方案,也得接地气才行。我有个想法,这个周末,我们能不能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去大学城看看,把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场地都摸一遍。”
“完全有必要!” 周一军立刻赞同,“我正想说这个问题。纸上谈兵终觉浅,我们必须到现场去,用脚丈量出最真实的决策依据。这样,我来协调时间,叫上童欣,她负责线上内容,对年轻人的喜好把握得更准。另外,把周深也带上,他在供应链和成本控制上眼光毒辣,能帮我们把把关。”
“太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 莉莉欣喜地说,“那我们就定在这周六?目标是广州大学城,那里高校云集,商业生态成熟,非常具有标杆意义。”
“没问题,我来安排车辆和行程。” 周一军雷厉风行地应承下来。
……
周六上午九点,一辆七座商务车准时从公司出发,载着考察团一行四人,驶向位于广州番禺区的小谷围岛——闻名全国的广州大学城。
车上,莉莉将打印好的方案摘要和考察清单分发给每人。
“各位老板,这是我们今天的‘寻宝图’。” 莉莉开着玩笑,随即正色道,“我们这次考察,主要有三个核心目标:”
“第一,选地点。 我们要找出大学城里人流的‘心脏’和‘动脉’。哪里是学生日常必经之路?哪里是他们愿意驻足、消费、社交的核心区域?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名校门口?还是贝岗、GoGo新天地这样的商业中心?或者是中超联赛体育场、中心公园这类大型公共活动空间周边?”
“第二,选伙伴。 我们需要寻找两类合作伙伴。一是校园推广团队,比如各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或者校内知名的创业学生、Koc。二是潜在的商业联合推广方,比如大学城里那些本身就深受学生喜爱的奶茶店、文创店、书店等,看看有没有跨界合作的可能。”
“第三,估成本。 实地了解场地租赁、物料进校、人员雇佣的大致费用,为我们的预算方案提供真实依据。”
坐在副驾的周深扶了扶眼镜,补充道:“莉莉总结得很到位。我重点关注成本和流程。比如,在贝岗街摆一个展位,需要和哪个部门沟通?费用多少?周末和平时是否有区别?这些细节决定了我们方案的落地性和复制性。”
负责内容营销的童欣,一边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一边兴奋地说:“我已经准备好我的‘火眼金睛’了。我要看看现在的大学生都在穿什么、玩什么、聊什么,他们聚集在哪些社交平台,喜欢什么样的视觉风格。这些信息对我们后续在小红书、抖音上做什么内容,至关重要。”
开车的周一军总结道:“所以,我们今天的角色分工就很明确了。莉莉是总指挥和外交官,负责整体规划和接洽谈判;周深是我们的‘财务总监’和‘流程官’,负责评估投入产出和落地细节;童欣是我们的‘潮流观察员’和‘内容策划’,负责捕捉年轻文化和内容方向;我嘛,就负责宏观把控和最终决策支持。大家有没有问题?”
“没有!” 三人异口同声。
车厢里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干事创业的激情。莉莉看着前方逐渐清晰的大学城轮廓,心中默念:“一力轻选,你的第一站,就从这里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