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巡世》
第一幕:咸阳宫夜话
场景:咸阳宫偏殿,烛火摇曳,青铜鼎中松柏香袅袅升起。秦始皇嬴政身着玄色龙纹冕服,手按剑鞘立于丹陛之上,阶下李斯、蒙恬垂首侍立。
李斯(拱手):陛下,骊山陵地宫已完成三重夯土,水银江河贯通六国地势,殉葬俑阵规模初显。只是……耗费民力过巨,臣斗胆恳请陛下暂缓工程。
秦始皇(转身,目光如炬):李斯可知,寡人之功,不在当代,而在万世?(踱步至舆图前)六国归一,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以御胡虏,凿灵渠以通百越——这些不过是奠基。真正要做的,是为华夏铸一道不灭的根基。
蒙恬(抬头):陛下之意是?
秦始皇(指向西方):百年之后,千年之后,异族会携更利的兵器来犯,天灾会让九州颗粒无收,要断我族的根。(突然提高声调)骊山之下,不能只有陶俑!要让工匠们把冶铁之术、织布之法、观星之术刻在俑身内侧,把郡县制的图谱、农耕的历法藏进俑坑暗室!
李斯(震惊):陛下,此举若传扬出去,恐被斥为荒诞……
秦始皇(冷笑):荒诞?当年寡人要废分封,你们也说荒诞;要筑长城,你们也说荒诞。后世子孙若骂我穷奢极欲,就让他们骂去!但总有一天,当他们走投无路时,会想起骊山深处藏着救命的火种。告诉工匠,再增十万陶俑,要让每个俑的发髻里藏着铜片,刻上“华夏”二字。让他们排成军阵,不是为了守护寡人的阴宅,是为了给后世指路!
第二幕:总门秘语
场景:三年后,骊山陵核心工程现场。工匠们正将一尊高九尺的“总门俑”抬入地宫中枢,俑身披着青铜甲胄,胸口嵌着一块方形玉石。秦始皇布衣便服,亲自监工。
工头(跪地):陛下,总门俑已按吩咐打造完毕。左臂空心,内藏《天工开物》初卷;右腿暗格,封存着关中水利全图。胸口玉石可透光,照在地面能显出其余俑坑的分布坐标。
秦始皇(抚摸俑身,指尖划过玉石):(低声)你不是陶土,是钥匙。(转向工头)再传一道令:所有俑阵按“周天星斗”排列,主俑手持的青铜剑,剑鞘夹层要刻上一句话——“后世子孙,若逢绝境,可掘此陵,取我族魂”。
工头(颤声):陛下,万一……后世无人能解其中玄机呢?
秦始皇(望向天际):总会有人的。(突然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等他们挖出这些陶俑,看到千年前的工匠在俑背刻下“秦”字,会明白:无论过多少年,我们都是一家人。(停顿)对了,给总门俑的底座刻一行小字——“总门在此,万法归宗”。
第三幕:时空邀约
场景:2077年,骊山陵新俑坑发掘现场。考古学家们正用激光扫描一尊破损的陶俑,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串荧光字符,经破译后显示:“始皇帝邀后世子孙,于总门俑前共观山河”。
(灯光骤暗,再亮起时,秦始皇的身影出现在现代展厅中,与手持探测器的考古队长相对而立)
考古队长(后退一步,难以置信):您……您是?
秦始皇(环顾四周,目光扫过玻璃展柜里的陶俑碎片):寡人的军阵,还完好吗?
考古队长(定了定神):大部分俑坑保存完好。只是……我们花了百年才发现,陶俑身上藏着的不是随葬品,是先秦时期的科技文献。去年在总门俑里找到的《农耕要术》,让西北干旱地区的粮食增产了三成。
秦始皇(点头):(看向展厅外的高楼大厦)那些铁鸟(指飞机)是怎么飞的?那些会说话的方块(指手机)是何道理?
考古队长(调出全息投影):这是飞机的原理,依靠空气动力学;这是芯片,能储存千万卷书的内容……(突然哽咽)陛下,您知道吗?清末年间,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我们差点亡了国。是考古队在俑坑找到的冶铁图谱,帮我们快速掌握了炼钢技术;是郡县制的记载,让我们明白统一的重要性……
秦始皇(注视着投影中高铁飞驰的画面):(轻声)寡人的长城,挡不住洋枪洋炮;但寡人的陶俑,挡住了亡国灭种的劫数。(转向总门俑的复制品)你们把这些火种用在了正途,很好。
考古队长:您当年为何笃定后世能看懂这些密码?
秦始皇(指向展厅里的游客,他们正用手机拍摄陶俑):因为他们身上流着和寡人一样的血。(身影渐淡)告诉他们,总门不止在骊山,在每个认“华夏”二字的人心里。若再遇浩劫,不必掘陵,看看身边的人——他们就是新的兵马俑。
第四幕:门启未来
场景:2120年,地球遭遇小行星撞击,全球通讯中断,粮食危机爆发。一群年轻人根据总门俑的指引,在骊山陵附近建立了“华夏火种基地”,正用俑身记载的古法培育耐寒作物。
年轻人甲(捧着铜片):爷爷,您看!这上面说秦代用草木灰改良土壤,我们试了果然有效!
老人(抚摸铜片上的“华夏”二字):当年始皇帝藏的不是技术,是信心。他知道,只要我们还记得自己是谁,就总有办法活下去。(指向基地外的旗帜,上面印着总门俑的剪影)看,那就是我们的总门,永远为华夏敞开。
(镜头拉远,基地的灯光在黑暗中连成一片,像当年的兵马俑阵,在大地上亮起点点星火。画外音响起秦始皇的声音:)
“朕之功过,任尔评说。但华夏不绝,便是朕的丰碑。”
《观秦俑寄怀》
工艺门 无名
骊山下藏十万兵,陶骨青铜铸国程。
不是君王贪厚葬,为留薪火照途明。
总门玉透星图显,分俑铜铭族姓清。
千载风云多变幻,犹闻始帝唤苍生。
铁鸟曾惊华夏土,芯片终承古匠情。
莫道焚书多酷烈,早将文脉入陶坑。
今朝天工重见日,方知秦俑是长旌。
总门不锁千秋意,只护龙族一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