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照宋:宫束班造哥窑记
第一幕:陋巷班房,痴人说梦
时间:北宋哲宗元佑三年,暮春,辰时
地点:汴京外城西南隅,宫束班作坊
人物:
- 老周头:年近六旬,宫束班掌事,左手缺二指,满脸窑灰
- 石头:二十岁,身材魁梧,揉泥如夯土,力大心实
- 瘦猴:十九岁,身形纤细,眼尖手巧,专司修坯
- 小豆子:十六岁,学徒,爱蹲在窑边看火,记性奇差却认釉色极准
- 赵监官:四十岁,内侍省派来的监工,穿青缎袍,总捏着帕子擦手
(幕启:晨光透过作坊破旧的木窗,照在满地黄泥与碎瓷片上。老周头正用残指摩挲一块青釉瓷片,石头光着膀子揉着一大团瓷土,汗珠子砸在泥上晕开小坑。瘦猴蹲在木轮旁,用竹刀细细修一只碗坯,小豆子趴在窑口,盯着里面残留的窑渣发呆。)
石头:(把泥团往案上一掼,震得木案吱呀响)老班头!这月的高岭土又掺了沙,揉三遍还硌手,再这么着,烧出来的碗怕是比瓦罐还糙!
老周头:(把瓷片揣进怀里,咳了两声)急什么?昨儿去西市瞅了,官窑的匠人用的土,是从汝州拉来的“香灰胎”,咱们这土,能烧出不裂的坯就不错了。
瘦猴:(抬头瞥了眼窗外,突然缩了缩脖子)监官来了!
(赵监官掀着袍角走进来,帕子在鼻尖上扇了扇,脚下绕开地上的泥水坑。)
赵监官:(皱着眉扫过作坊)老周头,上月交的那批青釉盘,陛下看了说“釉色发灰,无玉质感”,若这月再出不来好东西,你们宫束班,就别占着“御用工坊”的名头了。
小豆子:(突然从窑口爬起来,手里举着块带裂纹的瓷片)监官大人!您看这个!这裂纹像不像昨儿我在相国寺见的蛛网?亮晶晶的,比官窑的瓷片好看!
(赵监官接过瓷片,看了眼就扔在地上,帕子擦了擦手指)胡闹!瓷器裂了就是残次品,还敢拿出来现眼?老周头,管好你的人,别净出些憨主意。
(赵监官拂袖而去,老周头捡起地上的瓷片,对着光看了半晌。)
老周头:(突然拍了下大腿)小豆子说得对!这裂纹要是能烧得匀、烧得亮,未必不是条路!咱们烧不出官窑的“紫口铁足”,就烧自己的“开片瓷”!
石头:(挠挠头)班头,裂纹那是窑温没控好才有的,咋能故意烧?万一烧砸了,咱们连饭都没得吃了。
瘦猴:(盯着瓷片上的裂纹,手指在半空画着)我看行!上次我修坯时,故意在坯上划了细痕,烧出来裂纹倒匀些。要是能让釉面自己裂,说不定真能好看。
老周头:(把瓷片分给三人)从今日起,咱们分三路试:石头你琢磨胎土,掺些紫金土,让胎骨沉些;瘦猴你调釉,多加些草木灰,让釉面软些;小豆子,你盯着窑火,记准什么时候裂的纹,记不住就画在墙上!咱们宫束班,就跟这裂纹较上劲了!
(三人看着老周头眼里的光,纷纷点头,小豆子掏出炭笔,在墙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窑,旁边写着“裂纹瓷”三个字。)
第二幕:百日试错,窑火难眠
时间:三个月后,盛夏,子时
地点:宫束班作坊及窑房
人物:老周头、石头、瘦猴、小豆子、王货郎(五十岁,走南闯北的货郎,常给作坊带稀罕物)
(幕转:作坊墙上贴满了画着裂纹的纸,有的画着直线,有的画着曲线,有的旁边标着“窑温高,纹粗”,有的写着“釉太稠,纹断”。窑房里,小豆子抱着柴火,眼睛熬得通红,老周头坐在窑边,手里拿着块残瓷,眉头拧成疙瘩。)
小豆子:(往窑里添了块松柴,声音发哑)班头,这是第三十七窑了,还是不行——要么裂纹太碎,像蜘蛛网粘了灰;要么裂纹太大,能塞进指甲缝。
石头:(扛着一袋紫金土进来,衣服全湿透了)我按您说的,把胎土和紫金土按七比三掺,胎是沉了,可烧出来胎色发黑,跟官窑的“铁足”似的,就是釉面总跟胎分家。
瘦猴:(手里端着个釉碗,碗里的釉水泛着青灰)我加了南岳来的苦槠灰,釉面是软了,可烧到千度就起泡,裂出来的纹里还裹着釉渣,难看死了。
(老周头把残瓷往地上一放,叹了口气,正要说话,门外传来王货郎的吆喝声。)
王货郎:(挑着货郎担走进来,放下担子擦汗)老周头,给你们带好东西了——从越州来的“冰裂纹”瓷片,听说那边的匠人烧青瓷时,故意让釉面冻裂,再补层釉,你瞅瞅。
(老周头接过瓷片,对着月光一看,瓷片上的裂纹层层叠叠,像冰面碎裂,却又透着温润的光泽。他突然站起来,抓过瘦猴手里的釉碗。)
老周头:(声音发颤)瘦猴!咱们也试“复烧”!先烧一遍胎,让胎定型,再上釉烧一遍,烧到釉面刚裂就停火,趁釉没凉透,再上一层薄釉,接着烧!
瘦猴:(眼睛一亮)对啊!这样第一层釉的裂纹会被第二层釉裹住,既不会漏,又能看见纹路!
石头:(撸起袖子)那我这就去揉胎!这次紫金土多掺点,让胎色更黑,衬着青釉才亮!
(当夜,窑火重新燃起。小豆子守在窑边,手里拿着根细铁丝,每隔半个时辰就伸进窑里,量一次温度。老周头、石头、瘦猴围在窑外,看着火光映红夜空,谁也没说话。)
(天快亮时,小豆子突然喊起来:“班头!釉面裂了!刚裂!”老周头立刻让瘦猴端来薄釉,用小勺小心地从窑口浇进去。又烧了一个时辰,窑火渐渐熄灭。)
(开窑时,四人都屏住了呼吸。窑里摆着一只盘口瓶,胎色发黑,釉面呈青灰色,上面布满了细密的裂纹,裂纹里透着淡淡的金黄,像金丝镶嵌在瓷上。)
小豆子:(伸手想摸,又缩了回来)这裂纹……像画上去的金线!比官窑的瓷好看多了!
老周头:(轻轻抱起瓶子,眼泪掉在釉面上)咱们……咱们成了!就叫它“金丝铁线”!咱们宫束班的“哥窑”,成了!
第三幕:御前献瓷,憨心传世
时间:秋末,巳时
地点:汴京皇宫,崇政殿
人物:老周头、石头、瘦猴、小豆子、宋哲宗(二十岁,穿龙袍,眼神温和)、赵监官、李学士(五十岁,翰林院学士,懂瓷器)
(幕启:崇政殿上,宋哲宗坐在龙椅上,李学士站在旁边。老周头抱着用锦缎裹着的盘口瓶,石头、瘦猴、小豆子跟在后面,三人紧张得手都在抖。赵监官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怀疑。)
宋哲宗:(笑着说)老匠人,听说你带来了不一样的青瓷,呈上来看看。
(老周头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缎,盘口瓶放在玉案上,阳光透过殿窗照在瓷瓶上,“金丝铁线”的纹路清晰可见,青釉如冰似玉,胎底露出的黑边,透着沉稳的质感。)
李学士:(走近细看,惊讶地说)陛下!此瓷胎坚釉润,裂纹如金丝缠铁,是从未见过的样式!胎色黑如铁,釉色青如天,比官窑瓷更有风骨!
赵监官:(凑过去看了半晌,脸色微红)这……这真是宫束班烧的?之前那些残次品……
小豆子:(突然开口)监官大人!之前的残次品都在作坊墙上贴着呢!我们试了三十七窑,每次裂的纹都不一样,最后用了“复烧”的法子,才烧出这“金丝铁线”!
(宋哲宗闻言,忍不住笑了,走下龙椅,亲手摸了摸瓷瓶。)
宋哲宗:(看向四人,语气温和)你们这群匠人,倒有股憨劲——明知裂纹是瑕疵,偏要把瑕疵变成宝贝。这瓷,就叫“哥窑”,宫束班烧的哥窑,以后,就是御用品了。
老周头:(扑通跪下,磕了个头)谢陛下!我们宫束班,以后定不负陛下,烧出更多好瓷!
宋哲宗:(扶起老周头)不用跪。你们的憨劲,才是最好的手艺。李学士,传旨下去,给宫束班拨最好的高岭土,让他们把这“金丝铁线”的手艺传下去。
(圣旨宣读时,石头悄悄对瘦猴说:“你看,咱们之前揉坏的那些泥,没白费吧?”瘦猴点点头,又看向小豆子,小豆子正盯着哥窑瓶,偷偷用手指在衣摆上画着裂纹。)
(幕落:半年后,宫束班的哥窑传遍汴京,文人墨客争相收藏。作坊里,老周头带着新学徒看窑火,石头揉着新到的高岭土,瘦猴在坯上画着花纹,小豆子则拿着炭笔,在墙上画了个大大的哥窑瓶,旁边写着“宫束班,憨人烧好瓷”。窑火通明,映着满墙的裂纹画,也映着匠人们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