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接着说道:
“你们都还年轻,不过十几岁到二十来岁,官场里的复杂与凶险,你们未曾见识,也未经历过。”
“别看朝中官员成群结队,可真正肯干事、敢担当的,寥寥无几。”
“官场之上,人人各怀心思,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
“凡事多留神,别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你们是朕亲自挑出来的,别辜负这份信任,也别让旁人抓了把柄。朕为此担着风险,打破惯例提拔你们,心里也不轻松。”
“到任之后,当尽职尽责,以国事为先,不越界、不妄为,守好自己的本分。”
“一旦名册公布,你们便会成为众矢之的。满朝文武中,忌惮者有之,敌视者亦有之。那些因眼红而生出的算计,你们可敢直面?”
三人听着这番话,神情凝重,心头沉甸甸的。
原来朝堂之深,远非他们此前所能揣度。
“臣等谨记。”
......
朱由校并未过多谈及政局,唯恐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依照各自所长,他为三人安排了去处。
宋贤调入吏部,补考功司主事。
此职掌管百官考核升降,举足轻重。
多年来,吏部被东林一派把持,官员评定皆出自其手。
朱由校派宋贤前去,实为安插耳目。
他要查清,究竟哪些人靠关系上位,哪些勾结成党暗通款曲。
一旦证据确凿,便可顺势清理门户,斩断盘根错节的势力网。
李进则被派往西北,加入金学曾与陈经纶的队伍。
那里正试种新粮,研究农法,关乎民生大计。
让他前去,既是磨砺,也是历练。
卢象升天资出众,胆识过人,朱由校舍不得放他离京。
授兵部员外郎之职,意在让他尽早接触军机要务。
如今的他尚未成为统率三军的督师,也未立下赫赫战功。
“得闲时多研读兵法,揣摩历代名将用兵之道,日后必有用武之地。”
“大明内外交困,北有强敌虎视,南有乱民蜂起。”
卢象升听罢,肃然领命。
……
皇帝亲点三人任职的消息传出宫外,顿时激起千层浪。
朝中上下议论不止,街头巷尾也纷纷谈论。
此举逾越常制,近乎破例,震动朝野。
即便是科举夺魁的状元,历来也未曾有过直接进入六部执掌要职的先例,众人不都是先入翰林,再图晋升?
这一次,朝中大臣再度联手行动,接连呈递奏章,恳请皇帝撤回成命。
他们心里清楚此举几乎毫无希望,但仍执意为之。
朱由校依旧如常,对这些奏疏置之不理。所有递上来的文书,尚未抵达乾清宫,便已在司礼监门口被王朝辅下令焚毁。
这一决断让陈良训等人愈发心神不宁。
在他们眼中,这分明是皇权步步紧逼的征兆——皇帝不仅不会退让,反而正加速布局。
天子已经开始安插亲信,且一出手便是掌握实权的位置。他们若再按兵不动,局势必将失控。
“即刻传信杨洪,命他立刻起事,不必再等。”
几位主谋再次密会,短暂商议后迅速达成一致。
“成国公,此事关系社稷存亡,届时务必要倾尽全力,不得有丝毫保留。”
“诸位尽管安心,我等虽已无兵符在手,终究是开国功臣之后,在朝中仍有影响力。”
“只要你们能阻皇帝返京,我们便可拥立广王登基,匡扶正统。”
……
福建境内。
一处临近海岸的小村,此刻烈焰冲天。
“海盗来了,快逃!”
“是倭寇,倭寇杀来了!”
幸存的村民一边奔逃,一边嘶声呼喊。
村中一群衣着怪异却操着本地口音的人,正在肆意焚烧、劫掠。
“把火堆烧旺些,务必让方圆数十里都能看见浓烟。”
“别赶尽杀绝,放走几个报信的,让他们把恐慌传出去。”
一名男子站在高坡之上,冷眼注视着这场混乱,低声下令。
身后一人咧嘴笑道:
“大哥,还是扮作海盗痛快,想抢就抢,想烧就烧,可比当年给那些官老爷当走狗强多了。”
首领闻言轻笑,两人目光交汇,心意相通。
同一时间,福建各地乱象频发。不仅沿海遭袭,内陆腹地也相继爆发民变与所谓“倭寇”侵扰。
每起事件规模有限,人数多在数百至两千之间,看似零散,却分布极广。
仅仅数日后,地方官府方才察觉异常,尚未查明缘由,更未及调兵镇压之际,局势已然蔓延开来。
在福建沿海一带横行多年的大盗邓茂七,悄然窜入福宁州地界。
传闻此人麾下聚众逾万,自海岸线一路焚村劫镇,短短数日便深入内陆数百里,所过之处哀鸿遍野。
正当局势危急之际,福建巡抚突然病重,卧床不起,政务陷入停滞。
一省中枢骤然失能,上下惶然。
寻常小股匪徒尚不足惧,人数不过千余,地方衙门还能勉强应对。
但邓茂七势力庞大,单是随行部众便以万计,若不集结大军围剿,断难遏制。
偏偏唯有巡抚有权调度兵马,如今主官无法视事,群臣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众官员联名上奏,分遣使者奔赴南京与北京,静候朝廷裁决。
他们心里清楚,倘若坐等命令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日后难逃问责。
此时,福建道监察御史耿顾提出对策:
“令各府各县闭城坚守,同时开启武库,将兵器分发至邻近贼患之地的乡民手中,使其自保。”
此议一出,响应者众多。
左布政使原有意反对,见无人附和,又不愿独担责任,只得默然作罢。
福建多地告急的消息很快传至南京。
兵部尚书崔呈秀闻知地方官员无所作为,怒不可遏,斥其庸碌无能。
继而得知巡抚病危,他心中警觉,察觉此事背后或有隐情。
但眼下局势紧迫,不容迟疑,更无暇深究。
当务之急,唯有迅速出兵,平定骚乱,稳住大局。
崔呈秀行事果决,接连发布数道命令。
立即派遣得力官员赶赴福建,主持军政要务,统筹兵力调动。
同时亲自面见李之才,恳请其派兵支援。
他执掌兵部数月,对南方卫所虚实已有了解。
深知那些军营早已空壳,不堪一战,唯一可倚仗者,唯李之才行伍出身、握有实权之军力。
岂料李之才当即拒绝:
“大司马,并非本将推诿,只因无天子明诏,莫说跨省作战。”
“即便一兵一卒,也不得出南京城半步。”
“您还是速派快骑北上,面呈陛下为妥。”